日前看到多则让人揪心的新闻:高考结束后,辽宁大石桥市一名于姓考生6月10日凌晨离家出走,四天后他的遗体出现在河中,警方认定其自杀。6月13日,大连一位高考生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6月22日,一名四川考生查询成绩后,割腕、喝农药自杀,而她的成绩离理科三本线仅差6分。
对于高考失利学生轻生的悲剧,数位接受采访的心理专家及中学校长说: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我同情所有痛失爱子的父母,但我不认为所有责任都可以简单地推诿给“教育”和“社会”。一个高三学生,大多数年满18周岁,从法律意义上讲,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但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他还是个孩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人”。他的价值观,受到家庭的影响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高考失利了,孩子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别人家高考失利的孩子没有自杀?是因为据此感觉人生失败吗?那么,又是谁让孩子把高考失利等同于人生失败?即使学校里的教师宣传了类似的观念,但孩子始终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力量来抵抗“高考失败即人生失败”的观念?
世界从来不完美,孩子生活的世界也不可能是美好的童话世界,而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安全的庇护所。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应该感受到足够的爱,应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用担心因自己学业失败而失去父母的爱,失去那份安全感。
我曾看到、听到过无数可怕的对孩子有条件的爱——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对孩子有说有笑,甚至还有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了,不是遭遇语言暴力、就是父母的自诉“我多么不容易”;一天到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批评甚至羞辱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你就去扫大街”诸如此类的恐吓……
看中国孩子小时候的作文《我的理想》,是一件让人吃惊的事。几乎所有孩子的理想都无比“高大上”:成为科学家、医生、教师、律师、法官、银行家……最不济的也想做个大老板,看不到一个人想当园艺工人、厨师、木工、水电工、缝纫工……我想起曾读过的一篇文章,日本一个女孩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好妈妈。这是多么接地气的理想。这种理想,我们中国父母会支持吗?我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明示或者暗示:没有实现前一种理想却过着后一种现实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
如果父母经常用“考不上好大学就是人生的失败”来刺激自己的孩子,那么有两种可能:好强的孩子经得起刺激,奋发图强,成为父母希望的“人上人”;而脆弱的孩子信以为真,当高考失利的事实摆在那儿,他就没有勇气面对未来的人生。
我的女儿读初三时,虽然她很刻苦,但成绩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入学率只有50%,孩子的成绩就在这个入学的最低分门口进进出出。老师曾在班上这样对他们说:“如果考不上高中,就意味着你们的人生有了第一个失败。”孩子回家后非常焦虑地把这句话说给我听。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再对孩子说几句善意的刺激,施加压力,就只能摧毁孩子对人生和未来的信心,她的内心会充满失望与恐惧。
我非常坚定地对孩子说:“这句话不对。老师只是想刺激你们更努力地学习。我希望你去读大学,感受美好的大学时光。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可以去学你喜欢的西点,以后去五星级酒店的西点部工作,或者自己开个西点房,你也会过得很好。”
我的孩子因为我,始终相信:人生的路何其漫长,学业不理想绝对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保持善良,保持上进心,未来的人生就一定会非常幸福。
一句话:父母无力抗衡或者改变中高考制度,但是,完全可以守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