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从种属、体型特征与功用三方面对猪牛驴等家畜进行注解,然而,最近有人提出,其食用、使用的功利性注解会让学生觉得动物并不值得尊重,认为动物只是用来杀掉吃的食品或者是用来使唤劳动的工具,甚至是一种产品,相对国外爱护动物的教育从小抓起,令人脸红。
为证虚实,笔者特借来孩子手中的第11版《新华字典》翻阅,发现除对猪的注解依旧保持“肉可吃,皮和鬃是工业原料”外,关于其他动物食用功能的注解已然消失,但辅助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的功能介绍依然保持。对此,我不认为这是因为某种言论带来的变化,恰恰相反,这样注解体现了与时俱进,与我国国情相匹配,客观科学。
家畜是动物,但与野生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是由人类驯养的,这就决定了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功用性:提供肉、奶、皮毛以及发挥其他特长补人类体能之短。时至今日,这种性质依旧没有改变,猪牛羊肉依旧是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渠道;在欠发达地区,驴马依旧还是代步工具,耕牛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如此实事求是地注解,咋就过分了呢?
说到保护动物,从部分影视文学作品中得知,眼下一些发达国家确实比我们做得更好,但前提是广袤的现代农场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肉和奶,才换来野生动物与他们的友好相处。如果有人只着眼后者,却无视人家在餐桌前面对牛排、羊排与烤乳猪大快朵颐,转而批判我们对动物关爱不够,这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公平的。
回到问题的关键。但凡养过动物的人都知道,面对曾经朝夕相伴的生灵,会时时想着食其肉、寝其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对家庭做出重大贡献的猪、牛、羊、狗等家畜,会因为字典中的一个功用性的注解就任性地对待吗?
作为工具书,《新华字典》的目的在于普及常识,实事求是地对家畜进行注解,对于只知“米是从袋子里长出来”的远离大自然的人群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提醒。而关爱动物的教育,却并非它应承担的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