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青年报在一篇题为《学生揭大学教育弊病:公共关系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的报道中提及,不少人诟病大学及大学教师只顾科研而不顾本科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是造成大学“教材落伍”、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而科研本身质量低下,且难以转化成教学成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本科教学与基础教育教学有很大区别,基础教育侧重于用过去存在的知识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本科教育则是在学生认知结构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让他们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这些系统知识既有过去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正在研究的学术前沿知识。例如,计算机学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课程的急剧改变,这就是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当然,不同学科的更新速度是不一样的,但是科研对课程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大学科研成果丰硕,规模增长迅速,但这种科研成果却很少显现在大学课程的改变上,这就导致很多发展很快的学科依然用已经过时的教材。为什么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如此缓慢?
仔细分析,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由于科研评价体系重量不重质,所以科研成果大都是急于求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难成体系。而课程编写则需要严密的科研体系,低质量的科研难以形成高质量的课程。
其二,大学没有独立编写教材的传统。几乎所有学校对编教材都给予很低的科研评价,所以,很多大学认为,与其费尽心思自己编撰还不如直接使用其他机构编写的教材,而且,把精力放在发表科研论文上能够得到更高的学术评价。
其三,大学教材的编写一般只有资深教授才具有资格,而资深教授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很难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这也容易造成“教材落伍”。
其四,大学基本上还施行行政化管理,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还是教材的更换,普通教师很难有发言权,听领导安排已经形成习惯,哪怕课程已经过时,只要领导觉得能用,普通教师不会吃力不讨好地提出更新教材的建议。
总之,科研质量低下、高校管理行政化过强是造成科研向教学转化困难及大学课程更新迟缓、“教材落伍”的重要原因。因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高校放弃对科研的量化和功利化引导,重视科研质量,加快高校去行政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