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是学校与社会不良互动的结果

近来,北大、清华“掐尖”大战引发的舆论持续发酵,人们纷纷冷嘲热讽、口诛笔伐,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两所名校“突破底线”、“斯文扫地”、“唯分数论人才”、“助长应试之风”……

实事求是地说,看到北大、清华的劲爆“掐尖”大战时,我并不觉得有多少奇怪。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为笔者十几年前在一所乡镇普通高中工作时,就已经经历过类似的招生大战。几所同一层次的中学,为了争抢生源,可谓是殚精竭虑、“高招”频出,大抵可以归结为三大招:一曰“抢先术”,即分数出来后第一时间赶到考生家中,以期捷足先登、先入为主;二曰“隔离术”,接考生来学校参观,有效切断考生与其他学校招生老师的联系;三曰“承诺术”,承诺将学生分在最好的班级或者减免学杂费等。看到他们求爷爷告奶奶式的招生,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斯文扫地……

正因为有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在我看来,北大、清华的“掐尖”大战无非就是当年我所经历的招生大战的放大升级版而已,自然是见多不怪。不同之处无非是,北大、清华的名声很大,从而引发了舆论的极大关注。执全国高等教育之牛耳的北大、清华,竟然如此放低身段,不免让人惊讶。

正如舆论所抨击指责的那样,名校爱才,应当取之有道。作为高等教育的标杆学校,北大、清华如此“掐尖”,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招人”,而是在“招分”,用那些“状元”来装点门面,确实反映出“唯分数论”和“助长应试之风”等问题。但是,如果一味苛责北大、清华,既有失公允,也无济于事。

首先,公众应当看到招生大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客观表现。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人们求爷爷告奶奶,却常常难以如愿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今,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正呈现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可喜变化,许多优质学校纷纷放下架子,选择主动出击,便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招生大战无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校苦练内功,力争取胜,应该值得肯定。

其次,指责北大、清华并不能改变教育的应试功利之风。诚如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先生所言:“客观地说,生源大战的根子不在大学,而在于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和社会评价机制。”在目前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质量的评价往往以高考录取分数为依据。“哪所大学的录取分数高,哪所大学录取的’头名’多,社会就认为哪所大学的质量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对此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绝对不能忍受社会评价的降低。”

平心而论,北大、清华无非是遵循现有的游戏规则行事而已。试想,如果哪所大学真的遵循教育理想而放松争夺,导致录取分数和“状元”数量被另一所大学压下去,社会舆论是同情还是无情嘲弄甚至摒弃呢?家长以及考生,是首选录取分数高的学校还是低的学校呢?

此外,北大、清华的招生大战并不算出格,相比之下,有些地方陷入恶性竞争的中学招生恐怕更值得担忧。我甚至听闻有些县城的高中为了有效截留优质生源,竟然利用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以“实验班”之类的名义将本县优秀初中的二年级学生悉数招入麾下,变相地将学生的学制改为初中两年,高中四年。如此严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竟以教育实验探索的名义公然上演,令人情何以堪。

如果人们一边对北大、清华的“掐尖”大战进行戏谑嘲弄,一边又罔顾兴趣地引导孩子不能浪费分数,拼命往录取分数高的学校和专业挤;如果公众一边呼吁“不看学历看能力”,而用人单位却依然非“985”、“211”不要;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一边轰轰烈烈宣扬素质教育理念,一边却为了政绩坚持用升学率考核学校……那么,就难以遏制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因此,与其谴责北大、清华“掐尖”大战,不如所有人切实反躬自问,担当起各自的职责,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愈演愈烈  愈演愈烈词条  不良  不良词条  大战  大战词条  招生  招生词条  结果  结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