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好,招生难,这是当下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这不,又逢周末,云南保山的花校长又奔走于乡间,逐村游说村民,请他们的孩子上中职。在微信上,笔者看到花校长这样感叹:“招生之路是醉酒”,他说,“为了和村民拉近距离,有时你必须这样”。
西部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供给地,按理说生源充足,中职校的数量也不多,招生应该不是难事。再说,眼下就业压力大,没有技能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免费上中职,又能学到本领,应该是比较经济的选择。然而,令校长们困惑的是,招生依然困难。
中部多是人口大省,中职招生也不乐观。河南某地一位校长反映,每到招生季节,学校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招生指标层层下达,每个老师都有份。该校陈姓老师说,微博、微信、电话、短信等所有通讯方式都用上了,找同学、朋友、熟人帮忙,瞅着谁家的孩子不想上高中了,赶紧登门“预定”。
在东部的浙江舟山,该市教育局局长说,这些年对外贸易市场看好,海员供不应求,中职办起了与此相关的专业。海员长期在外,工作辛苦,虽收入诱人,但当地的孩子不愿意从事这份苦差事,招生也难。
在北京,与体量庞大的中小学相比,中职学校数量寥寥,生源也呈下降之势。某中职校校长说,生源再这样萎缩下去,学校将难以为继。
笔者在此例举的只是部分中职的招生窘境,不能以偏概全。事实上,从艰难中起步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已经与高中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人力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从媒体报道及统计年报来看,很多中职就业、招生火爆。但中职招生难,的确是个老问题,其中有诸多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本文不去探究。今天,就聚焦于如何化解招生这个老难题上。
从一个省的范围来谈中职招生,眼下似乎难有突破。笔者在想,何不突破省域的界限,实现跨省招生?比如,中西部生源充足,因为种种原因,学生不想上本地的中职。东部发达地区中职规模大,质量高,但生源萎缩。如果中西部的孩子到东部上中职,难题不就解决了?
当笔者将这个想法与广东的一位中职校长交流时,他连连摇头说:“行不通,行不通的!”他进一步解释说,中职是免费教育,免费并不是指学校是无成本办学,比如广东免费的部分由本省财政埋单。中西部不一样,国家财政补贴了大部分。如果放开这个口子,成批的学生涌入,省财政负担加重,肯定不干。
原来是资金的问题。
说来真巧,就在笔者苦苦思索这个话题时,上个月连续参加了几场京津冀职教一体化协同发展会议,与会者大谈一体化协同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畅想一体化之后三方共融共赢的美好场景。笔者竖起耳朵聆听,试图听到与“一体化协同招生”相关的零星信息。但是,没有人谈这个话题,大家好像有意绕开“招生”这两个字。当笔者把跨省域招生的想法抛出后,只有冀方赞同,京津方的与会者根本就不愿接话茬。会后再追问,答案与广东的一样。
还是资金的问题。
中职是省内属地办学,东部地区中职免费资金由省内负担,中西部由国家财政和省内共同分担。在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下,省际之间的边界就如同一道“楚河汉界”,谁也不愿逾越,谁也不愿替对方分担。
早些年,有人曾提出过用流通的“教育券”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子女跨省上学的难题。记得当时的症结也是因为资金纠葛,流入地政府不想为流出地政府埋单。后来不知遇到了什么阻力,“教育券”迄今还只是一个想法。
今年年初,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提出,将逐步探索建立教育经费跨省可携带支持机制,将流出地公用经费中央补助资金转移支付到流入地。财政部释放的这个积极信息,很快就赢得了网民点赞。这个信号预示着财政主管部门已开始着手从机制入手,努力破解新时期遇到的老难题。但不知这个“教育经费跨省可携带支持机制”涵盖哪些范围,是仅就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而言,还是包括了中职跨省上学这个层面。如果包括后者,则中职幸,职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