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基层指导教学,我发现很多课堂都是由优等生支撑着,发言、读书、板演、操作等,大都集中在优等生身上。有的优等生一节课被老师“照顾”达七八次之多,而中等生,特别是“学困生”几乎成了观众。课堂教学不能“面向全体”,久而久之,学生成绩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那些不被关注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其实,教师培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学校只关注尖子教师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力一般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就会越发参差不齐,进而导致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教师的整体水平上不去,必然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然而,很多学校的领导在培养教师时,恰恰只注重“锦上添花”,不屑于“雪中送炭”。
每次外出培训,都是那些尖子教师。因为他们有的已在教坛上崭露头角,给学校添光增彩了;有的虽然目前还没“出道”,但他们有素质,有潜质,值得精心打造,有朝一日能在赛课等活动中给学校挣面子。而那些能力一般的教师,工作半辈子了,可能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也捞不着。
其实,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更需要培训。他们专业水平不高,亟待上一个新台阶。也许不管怎样培训,他们的专业水平也比不上那些尖子教师,他们的课也上不了大的“台面”。但这又何妨呢?经过培训,他们的教学水平肯定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对这类教师来说,有时重点不在于学多少东西,而是给予他们学习机会,给他们一些激励。
教师培训如此重视“锦上添花”,常常会出现令人尴尬的现象。学校煞费苦心培养出的那些尖子教师,一不留神就被别人挖走了;或者别人没挖,教师自己觉得有点“资本”,心也不安分了,主动去攀“高枝”。而那些教学能力一般的,别人不会挖他们,他们也没有“非分之想”,毫不动摇地坚守着,在一所学校踏踏实实、平平淡淡地干一辈子。然而,这样的教师却难以走入领导的“法眼”,得不到哪怕一次外出学习机会。如此,是不是对这些教师太不公平了?
评优、评模也是如此,年年都集中在尖子教师身上,他们几乎成了学校的获奖“专业户”,而那些能力一般的教师,干了大半辈子,很少沾奖的边。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边际效应”:越向往某事物,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越最为强烈,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情感体验就越为淡漠。那些频频受奖的尖子教师,就容易产生“边际效应”,重复获得同级别的荣誉对他们已起不到多大激励作用。如果采用多元评价,努力用显微镜发现能力一般教师的闪光点,荣誉照耀到他们身上,通常他们会心潮澎湃,获得正能量!教师就像大自然中的植物,有的是向日葵,有的只是棵小草。不管是向日葵还是小草,都有向光性。不能因为向日葵高大、动作醒目,而忽略了小草那颗向往光明的心。
尖子教师毕竟是少数,能力一般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学校的大量工作都是由他们分担着。尖子教师是学校的面子,一般教师是学校的骨架。如果骨架支撑不住,那面子也就不复存在。学校在用心打理面子时,别忘了给骨架“补钙”。
如果学校在培养教师时,做到了“面向全体”,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平等施爱,不丢掉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