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在东北辽阳文庙,不少考生手持写有祝词的香烛,走过状元桥,进入庙中焚香,面对孔子雕像顶礼膜拜,以求在考试中金榜题名。
笔者认为,对此现象,应该从多方面来观察,简单肯定与简单否定都有失偏颇。只有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一现象,尤其是把祭拜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才能作出理性评判。。
近十年来,考生进文庙祭拜孔子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见诸报道的有:2006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天,天津文庙博物馆有1500余名游客祭拜,其中不乏家长和考生;2011年天津文庙,从6月2日开始举办“首届高考学子金榜题名祈愿周”活动,祈愿莘莘学子都能考上理想学校;2012年5月29日,山西高考学子考试前夕祭拜文庙寻求心理安慰;2013年北京高考,考生家长孔庙举准考证祈福,沪上高考学子去文庙祭拜,求金榜题名;2014年高考前10天,很多家长、亲属以及部分考生到葫芦岛兴城古城文庙祭拜孔。与此同时,也不乏对各地“高考状元”披红戴花走进文庙祭拜孔子的报道。
可以说,考生进文庙祭拜孔子的现象已经普遍化,也渗透进社会的多个层面。但在多样化的祭拜现象中,我认为天津文庙的“首届高考学子金榜题名祈愿周”活动,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文化引导价值。如果把这样的活动进一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完善设计、优化具体内容和礼仪结构,那么,考生考前祭拜孔子的活动将有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意义。
考生考前祭拜孔子的现象,既不违法,也不违规,更没有违反社会道德和破坏社会秩序。可以说,这既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也不是浪费时间,更不是需要给考生做心理辅导的问题。当然,它也不是为高考竞争所迫才发生的现象,而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教育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从个别到普遍化,实际上与几十年来我们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考生考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考试信心,表达考上心仪大学的愿望,考生家长为孩子祈福等,都是很现实的需要,传统祭拜礼仪刚好能满足这些综合需要。这一现象表现为规模化状态,从本质上说,是在我们逐渐走向主流文化的自觉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感情和民族思想的共同需要。我们应该站在复兴中华主流文化的基础上,深刻地观察这一现象,并深入思考如何把这一现象引向民族思想感情和礼仪文化发展的更高境界才对。
如何复兴中华传统主流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和持续讨论并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在家庭祭祖、家族祭祖、姓氏文化寻根以及社会性团体祭拜共同祖先、祭拜革命先烈等多个方面,中华祭拜文化均表现出高度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认同,一些必要的传统祭拜礼仪也渐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鉴于此,如今面对考生考前祭拜孔子的现象,我们需结合历史文化和现实因素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做出价值判断。
陆游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观察考生考前祭拜孔子的现象,也需要我们把功夫用在理解文庙的存在价值上,用在理解祭拜文化的丰富内涵上,用在如何理解和实践复兴中华主流文化的途径上。如果一定要说考生考前祭拜孔子这一现象中还存在问题,那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度不够宽、研究还不够深入、引领尚不充分、前瞻性仍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