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上班,同事把自己读二年级的孩子豆豆带到学校。(这个六一是周一,豆豆父母都得正常上班,孩子没有去处,没办法,只能带到学校来了。)我问豆豆:“儿童节可收到什么礼品啦?”豆豆说:“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许多作业,语文数学各四张试卷。”
哎,真叫人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除掉作业、练习、试卷、分数,还剩下什么?这本来就是孩子们的节日啊,少这一次作业不成吗?我发现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到了小学,甚至学前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本人,对成绩之外任何“无用”的活动,都不感兴趣。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孩子爱玩的天性被泯灭,玩的能力大大地降低。
这么多年,我做高中教师同样发现,那些不会玩、没有兴趣爱好的孩子学习成绩很难优秀;有的因为心理负担过重,成绩很差。究其原因,在我看来,也许是这些孩子不能在全身心去玩的过程中排解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劳逸不能结合。
可如今,要想培养孩子一种兴趣和爱好可真不容易。学校不重视音体美这些学科,而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都到校外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孩子和家长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不起,交钱。一个孩子只要有书法、绘画、音乐、体育上的特长和爱好,基本上都与学校的教育无关,这怎不令我们深思?
想起我读书的时候,每当校庆、节日来临的时候,师生热情高涨,各种乐器倾箧而出,腰鼓、笛子、二胡、吉他、手风琴等齐上阵。从开始准备到最终的演出,历时一个多月,纯粹的自娱自乐,也没什么奖,但我们乐不可支,兴奋异常,也就在这种训练中我们获得了能力和教益。可现在的情况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活动,基本都是冲着比赛去的。做过几次评委后,我发现,每次演出,除掉评委和演员,观众屈指可数。其实,活动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必然会大打折扣。正是这样,各项活动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文件,教师很少愿意去做,觉得做这种没名没利的事不值得,可这样恰恰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地成长,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展现中收获自信。对女儿来说,这个六一有点冷清、寂寞。就在今天,我们上班,女儿一个人在家,除掉上网,看电视,还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