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强制捐款暴露学校德育“不自信”

“巴中二中捐款完全强制性,捐得多的表扬,捐得少的通报批评,少于5元的捐款拒收。”5月12日上午,微博网友“二举youngster”如是爆料。该网友表示,献爱心本事高尚的事,但这样的规定却变了味,让人心里添堵。据负责人介绍,前不久,该校一位老师晕倒课堂,至今仍重度昏迷,需要巨额医疗费用。引发网友质疑的募捐通知书是学校政教处拟定并发出的,校领导还不知情,《通知》的目的是希望师生能够奉献爱心。(5月13日华西都市报)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何况是本校的老师,师生集体捐款救助,更是份内之事。爱心无价,情谊最真,学生的捐款捐出的是爱心,送出的是情谊,这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然而,学校的一份《通知》,不仅强制捐款数额,还与班级及学生个人考核评价相挂钩,不能不让人为之惊愕,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感情,让爱心捐款变了味儿。

不容否认,学校政教处拟发此通知的善意,在管理者心中就是想尽可能地为患病教师提供帮助,从情理上,应当予以理解。但是通知并没有经过认真推敲与琢磨,有失妥当,学校强制捐款,本质上是还是管理者德育工作的“不自信”。

在学校的管理经历中,类似的捐款事件也曾发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出台强制捐款的规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校政教处管理者的潜意识里,终究不大相信学生,对学生的爱心还是端持怀疑态度。

学校下发通知,随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与考核评价相挂钩,已经突破了原则的底线,更是践踏了规则意识,反映了管理者的强势与霸道,更为重要的是,强制捐款的规定,否定了学生的良知,怀疑了学生的爱心,也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稚嫩的心灵。

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首先应当相信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终究目标应当是成就孩子自己教育自己。但是,综观我们某些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者给予学生过多的是一种压制,一种约束,一种强迫,这样的强势管理正是对学生成长的极度不自信,而“不自信”的代价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去限制学生,更会在某种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对抗心理,以至于管理者、教育者与学生关系的异化与对立。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对于管理者而言,捐款救助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爱心行动,更应当是一次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与形式,如若站在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发现、组织捐款活动,那么,学生捐款就不仅仅是一次单向性的奉献,这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德育  德育词条  捐款  捐款词条  强制  强制词条  暴露  暴露词条  自信  自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