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家庭教育的历史,几乎跟人类自身的文明历史一样长。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家庭一直是人类最古老、最权威、最经典、最有效的教育场所和精神摇篮。直到近几百年,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类的教育才托付给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来承担。比起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历史,人类的学校教育只相当于幼儿园的级别。
在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是1862年才正式开学的, 而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实施的近代新学制——癸卯学制是1902年才制定、实施的,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从世界范围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法学校与公学,只是近代中等学校的雏形;17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学园”,与现代意义上中等学校的意义才更接近一些;真正的大众化的普通教育,则是从18世纪开始的,也只有300年的历史。
实施大众化普通教育的学校,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产物。它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都来自工业化。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与工业化制度是平行发展的,前者脱胎于“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模式,需要不断满足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教育有两个不可动摇的目标和逻辑起点:大规模批量制造符合某种标准的人才、不断提高制造人才的效率。学校教育的一切特征,如统一的学制、教学大纲、教科书,规范、标准的教学过程、知识技能体系、品行准则和考试评估体现,万变不离其宗的班级授课制度等,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大致说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学校教育,有几件事情是做得好的:
1.传授确定性的基础知识;
2.培养标准化的基本技能;
3.形成规范化的集体生活准则。
这几个方面,其他的教育形式都比不了。确定性、标准化、规范化,正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这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似乎是不容质疑的。但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过于刻板、模式化的学校教育就显示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许多方面的缺陷和无力,诸如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即时学习、短周期学习,诸如人性的丰富性的展示、天赋的发挥、创造力的显示、文化传承的熏陶、生活情趣的涵养等,都不是学校擅长做的事情,而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恰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所必需的。
尤其是当人类开始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知识被大规模共享的时候,当创造能力、个性和灵性成为新财富源泉的时候,老态龙钟的学校教育显然就鞭长莫及了。
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于学校教育的长期依赖和过度迷信,“唯学校是教”,依附、追随学校教育而迷失了自我。其中既有理论界的误解,更有深层的历史原因。
家庭教育走进迎合学校教育的死胡同,失去对自身独特的规律、使命和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后果之一就是使教育演变成了病态、狭隘的竞争,“争—恨文化”大行其道,泛滥成灾。大家打破头争夺所有对提高孩子成绩有利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由争生恨。家长恨铁不成钢,恨孩子不能达到他们不断攀升的教育期待,恨教育机会不平等,恨社会驱使他们卷入无休无止的莫名战争。整个民族的教育文化生态极其单一贫乏,充满了恐惧和贪婪,被逼进了狭窄的恶性循环。
家庭教育如果也追逐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会套用陈旧、僵硬的学校教育模式,不好好珍惜、总结自己数千年的光荣历史,不好好思考自身的使命和规律,也没有表现出家庭应有的温馨与人性化。总之,它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却作为“助理老师”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它热忱地迎合学校教育,但并不见得受到学校教育多少待见。作为一个丧失主体性的角色,它过于“热心”的介入,打乱了学校教育应有的步调,也加重了老师们的压力,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教育添乱。
竭力追随学校教育模式的现行家庭教育,正在同时被老师和孩子厌弃,处于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正所谓“忙了他人地,荒了自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