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游学市场水涨船高。有人认为游学可以帮助孩子增长见识,甚至可以作为留学的前奏,但现实中也存在游学流于表面,游学团变成购物团的现象。(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毫不夸张地说,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从富裕家庭到普通工薪家庭,中小学生出国游学已呈席卷之势。游学热的不断升温,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宏观而言当是经济发展和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必然趋势。游学,顾名思义,边游边学,在游中学,既领略了异国风光又能深入学习感受不同的文化,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就游学的本意而言,应当不存在任何异议。
值得一提的是,游学也是双向的,并不只是中国学生赴外游学,也有不少外国学生来中国游学。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年就要接待来自美国、德国、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学生游学团。这些游学团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经费基本上来自申请到的政府专项基金,师生本身担负的费用很少;二是真正体现了“在游中学”,除了通过与中国学生同吃同住同听课等获得感性化的表层认识,还往往带着自己的特殊任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瑞典的中学生,因为对风水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这便成了她游学过程中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她还专门请了一位翻译与我认真探讨交流了大半天。
毫不客气地说,与上述笔者所接触过的外国学生游学团相比,当下的中小学生出国游学正滑向坑爹式的“游而不学”。
首先是动机不纯,除了组织出国游学的中介机构基本以营利为目的之外,很多学校策划活动也往往夹杂了给领导和相关教师提供出国游福利的因素。其次是安排随意,表面上看起来,行程安排的十分丰富严谨:和外国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参加活动,体验大学氛围……但实际上,这些基本上只是停留在对异国文化的感性认知层面,很少有学生带着什么课题去游学,更谈不上进行深入研究了。身处迥然不同的异国他乡,短短几周的“体验”生活,当然兴趣盎然,在应接不暇的新事物的冲击下自然也感觉收获颇丰。但事后静下心来想想,这种随性游学,与一般的出国旅游又有多少差别呢?如此游学,不仅“游而不学”,而且由此滋生众多乱象,异化成高价观光团和购物团便是典型表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本清源,还游学以本来面目呢?家长应该理性地综合考虑孩子是否需要出国游学,切莫盲目攀比跟风。此外,更有赖于政府的引导管理,当下我们虽然还做不到像有些发达国家那样为学生出国游学设立专项基金,但对出国游学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当属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