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1岁女孩没交作业被家长领回家后跳楼身亡的哀伤尚未消逝,扬州11岁男孩未完成作业上吊的噩耗又接踵传来,留下的是“学习太累,上学太累,活着太累”的哀叹。短短一周,两朵还没绽放的花儿就这样匆匆凋零,令人们在揪心之痛中颇感困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一般而言,学生自杀大抵是三种因素单独或混合作用的结果:自身的极端个性,家长的指责甚至打骂,教师的严厉批评。但从相关媒体的事后跟踪报道来看,这两起小学生自杀事件与这些因素似乎关系不大。杭州女孩根本没说有“极端个性”,而平日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扬州男孩阳阳则只是“比较调皮”而已,并未发现有任何抑郁症状。此外,两起事件中都未提及家长有明显的指责或打骂情况。至于教师的教育,前者是“老师跟家长说明情况后,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先把作业补齐了,双方交谈都很正常,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说过分的话”。后者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并未发现老师有不当教学行为。扬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经初步了解,该校老师并未出现不适当行为。
因此,与一般的学生自杀相比,这两起事件似乎都颇为“另类”,堪称“非典型自杀”。反过来说,与典型的学生自杀事件相比,这更令人难以理解。换而言之,如果是一般的自杀事件,我们尚不难找到原因并对症下药,而面对这种“非典型自杀”却往往令人束手无策,无从下手。那么,我们不禁需要追问:还会有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生命的孩子吗?如果有,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起“非典型自杀”事件无疑更具警示意义和探究价值。
警示一: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亟待改进和加强。谁都知道珍惜生命和学会直面挫折的重要性,可问题是这两者平常在所谓的“现实”面前往往仅仅停留于口头上,甚至完全被抛诸一旁。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轻易舍弃自己的生命,可一旦遭遇挫折磨难,在郁闷、苦痛、激愤等情绪的作用下就容易一时失控。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成长于温室之中,严重缺乏挫折打击的历练。如果不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深刻认识到死亡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无尽哀伤,极端事件的不时发生恐怕就难以避免。
警示二:家庭教育亟需关注和引导。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很多时候其重要性甚至完全超越了学校教育。按理说,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但事实上,由于诸多原因并不尽如人意:因能力认识不足而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的有之;“恨铁不成钢”而粗暴打骂者有之;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盯着分数者有之……就上述两起“非典型自杀”事件而言,媒体没有提及家长责骂孩子,但并不代表家长就不曾数落指责过孩子,很可能只是不算“典型”而已。即便没有任何指责孩子的行为,但竟然未能察觉出孩子的丝毫异状,这也足以说明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警示三:学校教育也须深刻反思。在两起事件中,虽然教师并无不当教学行为,但女孩为什么一连几天都不做作业呢?是作业太枯燥还是太多呢?或者是这个女孩自身上出现了什么特殊情况?上课时间叫家长把孩子带回去补作业的方式是否值得商榷?
11岁的男孩为何发出“学习太累,上学太累,活着太累”的沉重感慨?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学校教育是不是过于关注分数和升学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诸如乐观、豁达、坚韧等品质的培养?是不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个性差异?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