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要完成政府报告提出的1000万以上新增就业目标,高校毕业生749万,创新高。我们今年大约有1500万青年学生要安排就业。
每年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都是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去年699万毕业生,被舆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随后大家发现,单以毕业生人数论,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不,今年749万,就创了新的记录。明年的就业数据,不会比今年低。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以笔者之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工夫应该在毕业这个环节之前,不是只在毕业之际再促进,而应该把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办学中,变为大学的常态,以此整体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会得到根本化解,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就“举重若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从那时起,政府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然而到现在为止,全面、系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的高校,还不多,不少高校只是对毕业学生开几次就业政策讲座。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主要工作是发布收集信息,整理学生档案,还没有更多精力对每个学生度身定制就业方案。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没有接受职业规划教育,临到毕业找工作时,才考虑自己究竟要找什么工作,这时的职业指导,就起促进作用吗?就业指导,必须个性化,而且必须融入到整个求学过程,把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学业规划结合起来,包括选什么课程,参加什么社团,进行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等。
创业教育,则是本世纪初以来,政府和高校,反复强调的就业重点——以创业促就业,但比较尴尬的是,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高达80%,而真正选择创业的学生却只有2%左右,巨大的反差,折射高校创业教育还浮在表面,停在讲创业梦的阶段,而没有培养学生过硬、实在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素养。
相比美国大学毕业生有20%的比例选择创业,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这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让大学有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有设置专业、课程的自主权,由此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高学生创业率的根本。而不像现在,在年复一年的“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学校为就业率,学生为工作而焦虑。虽然,每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终数据,都比较“好看”,可这“好看”的数据背后,有各种“心酸”。
具体到每个大学生个体,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有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多个OFFER,有的学生却连一个面试机会也难觅得,这说到底,与个体的素质和择业规划有关——如果做好充足准备,就业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举重若轻”。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从一进大学起,就对未来做好规划,并进行积极的能力和素质准备,在毕业时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也就“水到渠成”。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过高就业期待者有之,如起薪要求上万;“零起薪”求一份工作者也有之;急于在人才招聘市场“赶场子”者有之,等着父母帮找工作者亦有之;一心盯着体制内“好岗位”者有之,打算在街边开店做生意者也不再个别。个体的情况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但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创业机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即积极主动、合理规划、自信自主,不能被动等待,盲目从众,在抱怨中,消耗青春时光。
不把解决就业难作为临时的突击任务,而把这化解到整个办学过程和学生的求学之中,那么,无论是政府部门、高校还是学生、社会舆论,面对大学生就业,都将不会再感慨就业为何如此之难,而能做到从容应对,让大学办学更精彩,也让大学生的青春更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