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计划生育工作当务之急是调整人口结构,调整人口结构比控制人口数量更重要,建议高学历者可以生三胎以调整人口素质,博士应不受生育限制。
这样的论调一点也不新鲜。当姚明在NBA叱咤风云时,也有人说,为啥不让姚明多生几个孩子,至少中国篮球队不需要担心后继无人。懂得篮球运动的人都知道,这项集体运动需要每个人团结协作,仅仅依靠个人英雄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
从古至今,如果这样的言论正确且具备科学性,那么具有“优良血统”的一个个古王朝岂不是就不会覆灭了?俗话说得好,“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人的成长成才除了基因,更主要的是后天努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观念,这位进化论的先驱并没有把生物的发展完全锁定在基因这一因素上。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之所以生存,那不是先天的血统传递,而是靠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类也不例外,翻阅历史,那种做着血统延续梦的家族十之八九都会堕落下去,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陈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天下群雄揭竿而起,打破了秦始皇期望千秋万代的梦想。
可见,人的成长仅仅依靠血统来解决一切,非常荒谬。博士的后代一定就能够成才吗?平民的子孙就一定没有智慧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从来没有嫌弃哪个孩子,尽管有些孩子成绩糟糕,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走进社会变得出色优秀。实际上,许多老师都发现,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孩子,到了社会上未必就一流,有些在学校里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反而在社会上做出非凡贡献。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有“将门无犬子”、“书香门第”之说吗?是的,但这并不能证明“血统论”正确。将门也罢,书香门第也罢,子孙之所以成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环境熏出来的,这些豪门出来的孩子,他们恰恰碰到了知书达理的父母或者老师,否则,成才几率将大打折扣。
钱钟书的伟大在于贯通古今,学贯中西。然而,没有伯父的循循善诱,没有父亲的严格教诲,没有清华校长的破格录取,谁能保证先生有如此学问?先生用行动证明聪明人也要下真功夫,否则《谈艺录》《管锥编》也不会在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追求成功,不要以为有了好血统就可以安然站在高枝上。“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的诗句也道出了成才、成功并非一定取决于先天条件的道理。
因此,基因、血统决定论早该收场了。真正支撑一个民族的是勤奋、努力,是终身学习。以色列、日本、德国在遭受苦难之后,依然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正是彰显了这个道理。
计划生育面前,人人平等,人口的调整是由大自然法则及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我们不应想当然。唯有人人努力,整个民族才会变得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