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怨妇”的抱怨与IT男的无奈很令人同情,加班文化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司空见惯。家庭与事业不能平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讨论这个问题还有意义吗?用社会学视角来看,难题也许能有新解。
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多重角色。对有工作、有孩子的人来说,并存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有不同的职责。就职业角色而言,企业老板或普通员工都只是职业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管多么重要角色,都是可以改变,或是被他人替代的。比如那些身居要职因腐败被拉下马的官员、事业鼎盛却过劳猝死的企业家,人不在其位了,他掌管的多么重要的事都照样运转。而父母就不一样了,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唯一的,没人可以替代。父母角色对人的影响之大、其作用之持久,往往超过其他任何角色。任何人,只要有了孩子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因为这个角色是天然的、又是法定的。
有人说,选择一项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事业上的奋斗让人充满自信与成就感,而在家庭中的缺席、亲子间情感的淡漠,却使得人生的美好大打折扣。这种角色冲突也许IT男和“IT怨妇”们感受尤甚。其实,即使不具有某些成功人士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成功实现角色转换的能力,你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加班说“不”;你可以少为绩效、升迁而疲于奔命,给自己留出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你还可以在妻子孕育生产、孩子年幼等家人最需要你的时候,换一个不那么紧张的工作,过了家庭的“非常时期”事业上东山再起……只要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利与弊,拿得起来放得下,就大可不必被动地做工作的奴隶。
有人说,我拼命工作、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用本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到职场上去换金钱,值吗?近期《儿童发展期刊》刊发美国研究人员持续追踪243个人从出生到32岁的研究结果:3岁前受到良好照顾和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学历较高、和朋友关系较好、感情生活比较满意。主导研究的德拉瓦大学心理学博士李罗比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他一辈子的行为与情绪表达。“幼儿时期父母愿‘投资’亲子关系,孩子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看来,父母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投资不是金钱铸就的,更需要爱心,这是父母角色的特点决定的。
多年来,在我国的主流话语中一贯崇尚公而忘私、家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工作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于是一些人把养育孩子当做了家庭的私事,忙工作成为不顾家、不管孩子的理由。试问,再忙,有习大大忙吗?事业再重要,有习大大的事业重要吗?彭丽媛接受采访谈如何教育女儿时,说习近平是“称职的父亲”。“女儿很像他,也和他最亲。我带她时,她老是调皮捣蛋,可是一跟她爸爸,就乖得像只听话的小猫。”“我们两口子有一个原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一切力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如果实在不能陪她就好好解释,能弥补的尽量弥补。”这是做父亲、做母亲的境界,朴素、简单,与做什么工作、工作忙到什么程度无关。
生命中比工作重要的东西还有许多。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缘起的地方,也是让生命延续的地方。在人的一生中,以生命孕育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
少些抱怨,少些借口。每个在职场上打拼又有了孩子的人,努力做个好父亲、好母亲,这样的人生才完美,家庭幸福、工作愉快才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