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两会”期间,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与红表示,编外聘用教师在各个区县数量日益增多,传统的教师补充方式“公开招考”一考定终身,考上之后便不再有压力,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即使不适合当老师,也因为舍不得编制而不愿放弃。而编外教师在待遇上与编内教师有着较大的差距,除了公招考试进入编制内,缺乏其他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黄与红建议,改革教师的补充渠道。具体来说,她提出了“积分入编”的想法。(2月7日 澎湃新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区学校生源急剧增加,教师需求总量增大,乡村小学规模压缩,但学校师资配备仍需保持定额,才能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如此一来,城乡教师双向不足的问题愈加明显。在区域编制总量控制的硬性规定下,一些地方采用聘用编外教师的做法,缓解政策性供需矛盾,破解师资欠缺的难题。大量聘用编外教师,必然面临管理、激励、评价的现实问题。成都市黄与红委员提出的“积分入编”,为解决编外教师管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深层次探究发现,“积分入编”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
教师属于事业编制,国家实行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控制,目的是压缩政府运行成本,降低公共财政支出。但教育行业是特殊的行业,中小学属于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教育服务产品。只有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充足配备师资,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才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才能推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区域内教师配备多少,取决于学校的数量、班级的数量、生源数量等多重因素,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将区域教师编制用一个数字框定,并作为教师配备的依据,显然不够客观,也不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一些区域教师编制已配备到位,但教师需求缺口依然较大,编外教师便由此产生。编外教师聘用费用同样需要财政支出,实质上并没有因为编制总量没有突破而节约公共财政支出成本。
区域教师岗位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人口增长与减少、教育年限增长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需求增加,编制必然要增加;需求减少,编制也应予以核减。如此,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教师法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实施教师聘用制,教师岗位不是“铁饭碗”,生源减少,必然面临分流转岗的问题。同样,岗位需求增加,也必然需要增加教育岗位。只有在岗位聘用制基础上建立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才能真正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潜力,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积分入编”看似科学,实则是认可编制内教师与编制外教师两种身份划定,是对教师“铁饭碗”身份的认同。事实上,较之“积分入编”,更应启动的是科学合理的教师退出机制,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用制度的杠杆优化教师结构,化解供需矛盾,提高管理效能,激发工作动能,这才是教师队伍建设最应当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