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这个在中国教育领域屡引争议的话题,最近又火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教育话题成为热点。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两会期间与教育相关的网络文章共计1059429篇/条,整体热度远高于往年,家长教育焦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卷”等问题,引发持续热议。
2018年9月,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并解读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以“70后”到“90后”家长人群为调查对象,收集了全国3205份有效问卷。报告显示,中国家长2018年教育综合焦虑指数达到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尤其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家长,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则呈现递减趋势。
为什么家长会出现教育焦虑?为什么会出现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怪象?升学压力大是主因。升学压力增加了家长的紧迫感、危机感,导致家长为学生增负。近年来,教育培训项目层出不穷,十万元的乐高班,两万元的跳绳班,甚至还出现了被网友戏称交智商税的“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面对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许多家长也很纠结——不愿孩子太累,并且花费不菲;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不愿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诸多教育机构不遗余力地向社会输送“不学就来不及了”的焦虑感,并借此兜售自己的“解决良方”,也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要从根本上缓释家长的教育焦虑,当务之急是实现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及社会应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府要转变教育管理职能,不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奖惩。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改变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倾向,改变过度关注分数、沉迷于应试教育的现象。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不是源自是否“有学上”,而是源自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政府可通过强校扶持弱校、集团化办学及“一校多校”或“一校多区”等举措,持续不断提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这样才能真正为孩子“减压”、为家长“败火”。
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探索更为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不要让分数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方式和标准,改变主科备受追捧、副科冷落寂寞的现状。
学生家长要打破功利主义成才观的桎梏,积极配合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总之,只有政、家、校三方形成合力,真正将中小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让孩子拥有可以“荡起双桨”的童年,才能让家长走出“教育焦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