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效果“一般”“较差”的比例达到64.5%。职业院校的情况与普通高校类似,但问题更为复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弥补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最高要求。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强调所有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完善课程目标结构,强化价值引领功能,改变单纯的技能教育倾向,促使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由“知行合一”转为“知行情合一”。
在过去的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践中,重点解决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问题,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毋庸置疑,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全球职业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但是,能力发展需要价值引领,否则将会出现两种可怕的后果:因价值目标缺失,能力发展缓慢,甚至会停止或下降;价值取向背离,过分发展人际关系能力,忽视职业能力。
在职业活动中,一些人表面看是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实则是缺乏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价值是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力是社会价值实现的载体;没有脱离职业能力的空洞职业价值,也没有不带方向性的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要在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融合,实现课程目标的完整化、综合化。这是对教师的巨大考验,也是对专业教学改革效果的全面检验。当前,一些教师的“课程思政”已经出现了某种投机取巧的现象,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一些课程没有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目标,“为了思政而思政”,脱离职业能力培养而空谈思政,结果是舍本求末、不伦不类;一些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强,却要求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挖空心思去找“思政点”,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
从目前的改革实践来看,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实施课程思政应确立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报国之志。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门课程,都与社会发展、民族富强有直接联系。在入学之初、开课之初,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学生很难承受学习压力,更不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开拓创新。
第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专业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之则事半功倍,逆之则事倍功半。人若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只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捷径。辩证唯物主义仅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在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规律。
第三,以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只有依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才能打造出民族品牌,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质量”。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要求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仅靠教师和课程层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从学校层面而言,应该实施全面的教师培训,逐步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从专业层面而言,应该制定科学而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总体培养目标和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目标,保证课程思政的总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