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审视教材改编问题要回归教材本质

近日,一篇题为《萧红入编课本的不幸遭遇》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文章认为,教材改动萧红原作过多。有学者就此提出了“教材改编的边界在哪”的问题。

语文教材是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授中小学生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知识的职责,也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学生审美情趣及良好道德培养的职能。

教材编写属于国家事权,关乎青少年精神的塑造,更关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因而,入选教材的文章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必须经过编者的加工,使文学作品上升为可供中小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

一般而言,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典范,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文学水平,抑或是表达技巧,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作者的生活阅历、社会环境、思想认识、价值观等与当下有一定差异,语言表达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有些已不合时宜,这就需要编者深入加工,使其顺应时代需求,符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

审视入编教材作品的改编问题,必须回到教材的本质与原点。教材不是课外阅读书籍,而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工具与载体,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审美等多重目标都要借助语文教材完成。语文教材应充分体现教育价值。通过编者的修改,将入编课文的教育价值放大,剔除负面信息,真正适应教学需求,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

对原作作者的文字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合、改动,使文字更加顺畅、语言更加通俗、表达更加流畅、思想更加纯净,有利于学生学习,避免时代隔阂、思想代沟、语言生涩等给学生带来学习障碍。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极其专业的工作,编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精湛的语言技能,还应当是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学科教学有精到的见解与实践经验。改编优秀经典文字,谁都不能保证绝对正确,需要广大师生在学习使用过程中集思广议,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基层教师对教材编写的研究与探讨,社会对教材编写的关注与争议,并非坏事,反而更有利于教材的不断优化,使其更加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材  教材词条  审视  审视词条  改编  改编词条  本质  本质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