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开足规定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通知》还提到,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受文化学科考试排名和中高考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体育一度沦为“副科”,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烧旺学校体育之火,有关各方必须携手“添柴”。只有让学校体育火起来,中小学生的体质才能强起来。
首先,地方政府要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学校要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搞好体育课外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活动,必须配齐专业体育教师,配足开展体育教学和活动所需的器材,保证开展体育课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场地等。地方政府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学校体育资源建设规划,并加快实施步伐,采取多种措施,尽早补齐区域内中小学体育资源短板,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求。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督导和考核。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指导、激励区域内中小学开展体育工作。一方面,体育教研机构要定期开展全区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活动、公开课研讨活动,组织体育教师集中备课、集体研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专兼职督学进校园督导时,也要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督导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学校体育考查评价机制。可通过学生体质监测、体育中考、举办体育赛事、健康知识竞赛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等形式,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和校长工作评价的重要参考。
再次,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工作的规定。中小学校长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支持体育工作:要领导并参与制定学校年度体育工作计划,要组织好常规体育教学及活动,要经常深入体育课堂,要积极开展体育竞赛……另外,还要做好体育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工作,制定体育工作奖励规定,积极落实体育教师的各项待遇政策,激发其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