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9月3日 澎湃新闻)
开足体育课课时,大课间常态化,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有了基本保障。除了时间保障,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师资也逐步有了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增加到59.5万,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学校体育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单调、项目单一,仅限于“伸伸手、弯弯腰”“跑一跑、跳一跳”。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要跳出“温柔陷阱”,丰富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提高运动量和运动效果。实现这一目的,学校要配足、用好硬件配置,提高硬件配置的达标率和使用率。
配足硬件设施,提升硬件配置达标率。硬件配置齐备是运动项目齐全的前提。项目齐全、硬件配置齐备,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才能将体育运动转化为行为自觉。提高硬件配置的达标率,要在器械配备、场馆建设两个方面下功夫,器械要配齐、配足,体育场馆建设要专业化、标准化。相对于器械配备,体育场馆建设是难点,也是着力点。需要注意的是,硬件配置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升级,满足学生对高品质体育活动的需求。
用好硬件设施,提高体育器械的使用率。曾经一段时间,为了规避安全风险,许多学校将体育器材器械收进了储藏室,学生体育活动只能围绕跑步、做操等项目展开。体育运动形式单一而单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虽然能动起来,但积极性不高,锻炼效果也不佳。
近年来,封存的体育器械逐步解封,回到了运动场,但并没有完全向学生开放。在一些学校,体育器械如同“展品”,只能观赏,不能使用。
综上所述,硬件配置的达标率和使用率越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提高硬件配置的“两率”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