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体育有哪些变化?学生们喜欢体育课吗?他们期望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日前,新京报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开足体育课”方面,7成以上的孩子就读小学阶段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体育课不少于四节,但课程内容枯燥,体育课经常因天气、期末考试等原因被占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开足课程之余,受访者更希望体育课变得有趣,从根源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10月12日 新京报)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很多地区、学校都增加了体育课的周课时,每周达到4节,有的地区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但很多学生却并不喜欢体育课,其原因在于体育课的课时虽然增加了,但质量并没有提升。打好体育课“翻身仗”,除了增加体育课课时,还要提升体育课质量。
首先,要克服“炒现饭”现象。体育纳入中考后,体育教学出现了应试化倾向,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体育课成为专门的体育技能训练课。如此一来,体育课也就变成了“炒现饭”——一个学期只练同一个项目。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兴趣。增强体育课吸引力,要克服“炒现饭”现象,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即使“炒现饭”,也要加入新“佐料”,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要跳出“温柔的陷阱”。为了规避安全风险,有些学校陷入了“温柔体育”的陷阱,体育运动没难度、没强度、没对抗,只是做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学生学无所得、练无所获。增强学生获得感,学校体育要跳出“温柔的陷阱”,增加体育运动的难度、强度、对抗性,以赛代练,以赛带学,满足学生的求胜欲。
再次,要淡化奖牌意识。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也不是为了获得奖牌。可是,在一些学校,体育课成了运动员的训练课,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时间给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开小灶”,其他学生则处于“放羊”状态,甚至可以回教室做作业。改变体育课被变相挪用现象,要淡化奖牌意识,把体育课还给学生。同时,还要扩大运动会的覆盖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