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所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都有一些使用多年的“老规矩”:每学期每个教师要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在规定的时间段进行教研组活动,每个月抽查一次教师的教案……
“老规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老规矩”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性,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老规矩”能让每个教师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事,避免因忙碌导致工作失序。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老规矩”形成了固有的规则与秩序。
但是,部分学校多年不变的“老规矩”已不适应或脱离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走向僵化,甚至陷入了形式主义。以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为例。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几乎是每所学校都长期使用的“老规矩”,大致流程是:在每周规定的时间,教研组全体教师在规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教学研讨,教研管理部门负责考勤并通报教师出勤情况,教研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形成一份简要的书面材料,上交给教研管理部门存档。从过程来看,这种方式并无不妥,但久而久之,这类教研活动逐步演化为教研组长例行公事组织活动,教师基于考勤需要参加活动,教研管理部门基于工作汇报收材料,并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研讨。
在教育管理及教育实践中,需要“老规矩”对教育过程进行规范与约束。但是,教育面对的是成长中的人,“老规矩”也应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
让“老规矩”与时俱进,需要明确立规矩的目的。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看来,立规矩的目的就是为了“管”,这种认识过于肤浅。分配好各种利益,协调好各种需求,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性服务,才是立规矩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规矩,都不应不顾教育实际,与时俱进的“老规矩”才能成为学校管理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让“老规矩”与时俱进,需要学校管理层提高专业管理能力。有些学校之所以要求师生执行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原因在于有些教育管理者专业化水平不高。以教研活动管理为例。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管理上的确需要“老规矩”的约束,但同时还要思考各教研组有哪些短板,有没有新的活动方案,有没有值得在全校推广的教学案例……根据各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对教研活动的流程进行优化与改进,只有这样,教研活动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
让“老规矩”与时俱进,还需做好“破”与“守”的衔接。有些“规矩”之所以成为“老规矩”,是因为这些“规矩”对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老规矩”显然已不合时宜,有必要进行适当地“改”与“立”。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新旧规矩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否则会造成学校文化断裂,对教育教学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每一个“老规矩”都蕴含着学校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把“老规矩”用好,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如何才能把“老规矩”用好?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让“老规矩”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