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各地都在新建学校。在新学校建设、启用和办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把新建学校办成“名校”。
为此,新校建设投入不断增大,硬件标准不断提高,有的学校建设远超当地财政正常的负担。也有地区将新校交给已有的名校来办,或托管,或加入名校集团,借用名校的管理团队和无形资产,提高新校的知名度,让新校成为新“名校”。
总体来看,教育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更多更好的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将新校一步到位地建成“名校”的做法不可取。
第一,在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首先要满足当地学生基本的就学需求,资金要用于建设更多的学校,用于建好每一所学校。把建设“名校”的钱省下一部分,用于建设更多的“达标”学校。
第二,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调配的出发点应该是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当前,还有相当一批在办的学校相对薄弱,无论是资金投入、硬件建设还是师资配备,都存在不达标的情况,或者某一方面存在短板,亟待加大投入。
第三,新校一开门就成为“名校”,有违教育公平。一般情况下,新校建在新城,或为新建小区的配套举措。新校成“名校”,受益的是少部分购房者、有条件的迁居者。
第四,从现实情况看,除了硬件投入是“真金白银”,有些所谓的名校托管、加入集团只是“幌子”而已。有的名校派一位校长或几个管理人员进驻新校,有的名校则只是给新校挂个名。这样的新校即便成了“名校”,也只是徒有虚名。
鉴于把新校建成“名校”的现象还在不断蔓延,有必要做以下呼吁:
建立公办学校要坚持城乡一致的标准,包括学校装修和文化建设等,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地方财政要托底经济薄弱地区学校建设,采用缴纳学校建设储备金等方式,制约一些地区建设高标准学校、超大学校。
对于名校托管、集团化办学,要建立论证、评价和制约机制,要防止由于资金、师资、生源等资源过于集中,出现“办好一所学校,毁了一批学校”的现象。
新校资源配置要坚持均衡、公平原则,让新校培育自己的生长点,规划办学愿景,推动新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规范新校宣传,要禁止“许愿式”的办学宣传,禁止“未建先夸,未干先说”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适当给新校“过热”的现象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