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格外牵动人心。一段时期以来,农村“麻雀学校”成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客观来讲,这些小规模学校为保证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特别是避免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作为乡村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场所,这些“麻雀”小学也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些小规模学校也面临着不少发展困境。
一是办学成本普遍畸高。从教师配备看,百名左右学生,配备5名教师即可,但现实是须配备18—19名教师,才能满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最低要求。再加上日常运转开支、聘请保安及后勤服务人员的成本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样的学校多了,基层财政的压力就会更大。
二是管理负担普遍偏重。学校虽小,但党支部、校办、政教、总务、工会群团等部门一个都不能少,党的建设、教学教研、文明创建、教育扶贫每一项工作都不能丢。学校领导班子、普通教师往往都身兼多职,教师常感身心疲惫,易产生负面情绪。
三是教育质量普遍堪忧。学校规模小,班级少,学科教师单一,导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无法形成竞争态势,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导致优质师资和生源持续向外流动。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撤”还是“留”,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少决策者也难以取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数量整体下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类学校会逐步增多。考虑到当前农村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大趋势,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因此,政府应将其置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统筹规划,既要考虑办学的经济成本,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施策。一所乡村学校撤还是留,不能仅依据规模大小决断,还要综合考虑农村人口转移、生源升降、农业农村发展与该校的历史沿革、办学内涵等因素。经研判确无保留必要,可以在做好安置措施的前提下予以撤并,并加强撤并学校的资产管理。暂时不宜撤并的学校,无论生源多少,应坚决保留。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办学。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区域化教科研协作机制,加快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将确实不宜撤并的小规模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运转机制,促进管理、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彻底解决小规模学校骨干教师不足、新教师培训渠道不畅等问题。结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办学环境等实际,适时组建办学联盟,共同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联盟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四是坚持改善环境,补齐发展短板。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制度,在项目建设、设施设备添置方面优先安排,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等手段缓解优秀师资不足等问题,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在师资调配、教师晋职晋级、评先表优、绩效考核等方面,要适当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