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对当前县域普通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精准帮扶“1+1深耕计划”。该计划旨在在大中城市示范性高中和县域普通高中之间建立长期精准帮扶关系,在互联互通、互学互助中提升县域高中的办学水平。
笔者认为,这一建议具有很深的探讨价值。一般认为,县中塌陷的原因在于,优质生源“被掐尖”,优秀教师流失,硬件设施不到位,教育理念滞后,发展方向不明确。在促进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加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下,通过制度政策的严格调控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前三个问题将予以解决。但是,一些地区在片面政绩观的驱使下,热衷于办重点学校,导致一些县域高中教育理念滞后、发展方向茫然,这两个问题很难用刚性方法予以矫正。
拿我所在的地区来说,县域教育的基本格局是:县城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一所市级示范性高中,其余为普通高中。随着严禁跨县(区)招生政策的实施,优秀学生被市重点高中“掐尖”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治理,但中考分流带来的县域高中内部差异明显仍是不争的事实。阻碍掐尖可以,断绝分流很难。振兴县中,不仅仅是为了重新分配教育资源,也不是让所有县域高中回到同一起跑线开始新一轮的竞争。
县中振兴应该是普遍振兴、整体振兴、系统振兴,不是取长补短,不是以损害县城优质高中的发展路径为代价,而是聚焦于县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重点服务于短板多、不自信、没动力的弱势县中。县中振兴也是分类振兴、特色振兴、多样振兴,不是同分一杯羹,而是各绘一块景,在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的前提下,在特色化、多样化办学上找出路、谋发展。当然,要重点关注县域弱势高中,正视优秀生源匮乏、教师专业发展迟滞以及学校发展方向不明确这些问题,采用柔性的方法,让学校得到充分发展。
振兴县中,更重要的是为县中找到发展方向。无论是从精准性的角度考量,还是从多样性的角度考量,“1+1深耕计划”都具有可行性。还是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市区高中大多都有办学特色,有的以艺术为荣,有的以航模为傲,有的以体育见长,有的以教研出名……一些县域高中也想发展一技之长,但因为没有持久的合作帮扶作保障,很多特色化发展都浅尝辄止。如果能将市区学校的优势与县域高中精准匹配,无疑能打通县域高中特色化发展的任督二脉。县中塌陷源于恶性竞争,也将终于合作互助。
当然,“1+1深耕计划”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对接帮扶关系,细化资金管理,明确发展模式,配备考核方案。对接关系方面,要遵循两极对接、共性对接。资金管理方面,要坚持专项专用,把钱花在刀刃上。发展模式方面,要立足校情、生况进行创新。考核方案方面,要力求一同考核、荣辱与共。此外,“1+1深耕计划”也可以梳理区域现有的教育政策,疏通教师之困。比如,让教师轮岗拥有更合理的载体,让送教下乡拥有更匹配的目标,让教学教研拥有更丰富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