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分数”“唯考试”教育生态下,学生优不优秀,只看考试科目分数。教学工作太“满”,学生在校学习连轴转,无法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教师习惯教好学生,至于学困生转化,既没兴趣,也没招数。如此一来,原本该由学校主导的学困生转化“推”给了家长,家长又转交给校外培训机构。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
全体发展、个性成长、全面达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优质发展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转化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好不好、教师行不行的重要参考,是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主要体现。中小学校要主动肩负起学困生转化的主体责任,切实把学困生转化工作抓实、抓好。
首先,要正确回答“好教育”之问。好教育不仅是学优生的秀场,更应该是学困生成长的舞台。中小学校要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提高社会满意度、化解教育焦虑等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进学困生转化常态化。
其次,要优化学困生成长生态。中小学校要落实学困生帮扶机制,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杜绝学困生歧视,为学困生转化创造良好条件。要严格考试管理,严禁考试排名及分数炒作,不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最大程度减轻学困生心理负担。此外,要建立学困生转化表彰奖励机制,适时表彰,真诚激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唤醒学困生内驱力。
再次,要实施学困生转化常规管理。中小学校要将学困生转化纳入教育质量评估、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的范围。要以适当的方式评估认定学困生,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督促,如实记录学困生转化痕迹。另外,要将学困生转化的过程、质量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绑定”,以调动教师转化学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后,要优化学困生转化方式。学困生成因复杂,学困生转化要投入感情,更要讲究方法。中小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恢复信心、端正态度,让他们看到希望,做好“等”文章;另一方面,要尊重转化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加强个别辅导,循序渐进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整体素质,最终帮助学困生“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