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高度重视,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立即整改,并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是教材内容、插图等,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伴随着"教材问题",学生课外阅读读物问题也浮出水面,有家长发现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以及网络阅读中,有“少儿不宜”内容,有的插图、内容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性不可低估。从网络新闻报道来看,中小学生受低俗读物戕害并非个例:有的陷入成人化读物之中,有的因阅读魔幻小说成瘾,有的迷恋网络小说“穿越”想入非非......不仅导致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抑郁、自残等严重心理问题。
当前,暑假已经到来,课外阅读自然是中小学生的首选,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确保儿童读物及其阅读内容的质量,确保中小学生好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事关教师与家长的责任与担当。
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级学校都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系列活动,多数学生会按照老师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读物推荐购买书籍,也有部分学生会自主购买其他读物或电子书进行阅读。但当下图书类别繁多,购买方式多样,阅读媒介多元,少数中小学生阅读读物仍存在隐患。
其一是原本属于成人阅读的小说、名著被纳入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相关的读物推荐系列。作品中因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性、暴力等“儿童不宜”的描写,不少小说名作也不例外。这种成人化的读物,缺少限制而进入到中小学生阅读,对中小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难以评估,由于中小学生的阅读“免疫力”不足,价值观尚未形成,书中的不良信息难以自主辨别。
其二,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电子阅读已经走向大众,步入中小学生阅读之中。在一些阅读网站上,各类读物应有尽有,在各种APP中,也不乏阅读链接。部分商家利用儿童好奇心理,将大量未经正规审核的玄幻、言情读物也推向了未成年人。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是非观念尚未完善,偏偏是这类读物,受到一些中小学生的追捧,可大多数家长,尚没有建立监管甄别的意识,多方的监管缺失造成安全隐患。
其三,个别“作家”“写手”为吊起孩子的阅读胃口,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夹带“私货”。比如利用低俗的文字再配以扭曲的插图小说,利用小学生对二次元“漫画”的喜爱,用夸张的漫画“小人书”读本渗透暴力、恋爱、性、自残等元素。用文化垃圾刺激感官,污染孩子们的精神,使有的孩子从小养成某些不良习惯,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为校园霸凌等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但是,对于中小学生,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在重视培养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的同时,学校与家庭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上,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内容是否适合孩子阅读,也要避免盲目依据“某某课外阅读书目推荐名单”选择书籍。同时还应和孩子一起阅读、探讨书里的内容,加强引导。
《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因此,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管理上,要强化出版资质审核、规范发行流程、严格市场监管,查处、下架观念扭曲、内容失格、涉黄涉暴的儿童读物,加大纠查、整顿、问责力度。同时,也希望互联网相关部门能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及其中小学生的监护人家长,也应积极做好课外读物的推荐、鉴别指导工作。举社会之力,多管齐下把好“读物关”,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