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去几位朋友家串门,发现这几位朋友家的孩子都很优秀,在学校屡次获奖,几个学期下来,奖状几乎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红彤彤一大片,煞是耀眼!
当下,学校实施赏识教育,倡导教师用“显微镜”发现学生的优点,注重正面激励学生,发奖状现象很普遍。在笔者看来,适当发奖,是对学生表现的肯定和激励。但如果超过了“度”,就会违背奖励的初衷。
其一,容易产生“边际效应”。“边际效应”通俗的解释是: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更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体验会淡一些;第三次接触时,体验会更淡……以此类推,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情感体验就越淡,一步步趋向乏味。如果奖状发得过多,很有可能会产生“边际效应”,削弱激励作用。
我在一线当班主任时,对此有切身体验。有一次发完奖状,一学生把奖状当作了包书纸。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奖状拿回家也没意思,家里的墙上贴着20多张奖状。该学生的做法虽然只是个案,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把奖状贴在墙上,但如果奖状太多,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其二,会削弱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团队,在十年里选取了十几所纽约学校的400名五年级学生,研究表扬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多年的系列追踪试验、研究发现:被过度表扬的学生,将维持聪明形象变成了头等大事。他们不愿意冒险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也不愿意承受失败的体验。也就是说,过多的奖赏起了反作用,会让学生把目标集中在授奖者可能重视的目标、标准上,进而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其三,会扭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但如果奖励过多,会使部分学生变得功利——为了获奖而学习。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罗伯特·康宁格博士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如果成长中得到了太频繁的奖励将很难有毅力,因为他们会在奖励消失时放弃。”从中可以看出,过多的奖励并不是好事,反而会成为“兴奋剂”,一旦药劲过去,学生又回到了从前的状态。
所以,在奖励学生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锦上添花”。多次“锦上添花”,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雪中送炭”则更能给急需唤醒的学生前进的动力。此外,还要把握好次数,切忌过于频繁。
二要灵活多样。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要追求创意,玩点新花样,给学生以新鲜感。除了发奖状,还可以采取其他奖励方式,比如,奖励学生一本喜欢的书,给学生订份报纸或刊物。甚至可以是纯精神层面的奖励,请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跟他打场羽毛球,请校长跟学生合影……只有增强新鲜感,才能增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三要因材施奖。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如此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教育无小事。作为一种评价方式,我们不能将发奖简单化、形式化,要多些人文关怀,多融入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