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深入开展,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国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引导和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乘此东风,“书香校园”建设如火如荼,校内外阅读氛围日益浓厚。
然而,在制定和实施学生读书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指定语文学科组为责任部门,具体推动人也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成为推动阅读的主要力量本无可厚非,但将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作为读书行动的“代名词”,不利于阅读行动深入开展。在没有深刻理解读书行动意义的前提下,语文教师会将指导阅读工作视为额外的负担,影响学生读书行动方案的落实和效果。观察发现,读书行动的实施效果,还与校长或学校分管领导的专业有一定的关系——校长或分管领导是语文教师或是文科类别教师,学校推动读书行动的力度会大一些;校长或分管领导是理科类别教师,读书行动的推动就显得迟缓且力度不大。
这些情况和“健全读书长效机制”的要求相悖。《方案》指出,加强学生阅读指导,学校需要加强阅读指导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专家学者、“五老”队伍、学生家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还要鼓励开设阅读课,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和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内外读物,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
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方案也明确提到,面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需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强调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要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在高考评价体系的中小学学业质量“指挥棒”下,高考命题也呈现出“无情景,不成题”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学科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学生才能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才能理解科学前沿知识和探索历程,才能传承各学科的文化精髓和科学素养。
由此可见,学校推动读书行动,不能仅靠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各学科教师都要参与进来。学校还要想方设法调动社会力量,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读书行动指导工作。
让全体教师和社会人士参与阅读行动,学校要做好系列推进和协调工作。一要转变观念。校领导要亲自参与并制定读书行动指导评价体系,激励学校和社会相关人员积极主动参与。二要制定书目。以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书目为主,各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分学科推出必读和选读书目。三要培训研讨。学校要邀请阅读指导专家或语文名师,开展阅读指导培训工作,让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有方向、有方法、有成效。四要协调力量。学校要利用校友会、家长、阅读名家等社会专业和公共资源,把推动读书行动的力量立体化、网络化。五要思行结合。各学科教师要基于本学科的知识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实现学、思、用贯通,拓展读书实际成效。
只有学校全体教师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指导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的阅读面才能广泛,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增强,读书行动才能深入开展,读书的氛围才能日益浓厚,读书的意义才能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