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很早就引起了重视。自1990年4月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施行《卫生工作条例》,到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再到2021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提出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30多年过去了,中央下发了意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标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宁波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印发《宁波市中小学生“睡眠改善行动”工作方案》,估计依然难以解决中小学生睡眠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评价改革原地踏步,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重分数、轻素质,教师评价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教育评价改革原地踏步,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建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重复训练是当前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方法,于是,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就成了虽然喊得响却又无解的难题。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已成为社会问题,全社会应当积极应对,首当其冲的是要综合施策,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见效。
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其次,要推动学校分类评价,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各学段、各学科、各育人环节,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建立新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创新精神、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学业负担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
再次,要积极推进学生多元化评价,大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更多学生根据兴趣发展自我,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
最后,要深化教师发展性评价,不得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中小学教师,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教师创设更好的教书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