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旨在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城乡一体化重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落实“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要更加注重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切实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坚守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目标,伴随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更多农村孩子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不足和问题。据统计,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2022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70%是农村学生。据统计,2019年,技工院校80%是农村户口学生。中职、技校现在都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联系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中职、技校学生中,农村户口学生占比明显偏高,折射出城乡义务教育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历史原因、地缘因素、业缘因素、时空因素。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优质均衡”上做文章,在“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紧盯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保持定力。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他强调,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守政策主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大支持。办好义务教育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责任使命,持续加大投入,保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从投入的角度来看,教育优先发展体现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保持在4%以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高于其他领域财政性经费的年增长率。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向欠发达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必须高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平均增长率。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向农村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增长率必须高于区域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平均增长率。
三是改革给力。切实深化改革,破除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弊端,破解问题难题、堵点痛点。严格按照国家办学标准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夯实办学基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提高办学质量,聚力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优化办学过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益,对冲因地缘、家庭等带来的不公平因素,强化补偿功能。借鉴普通高校实施贫困地区国家专项计划等成功经验,适当扩大普通高中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拓宽成长通道。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推进省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数字赋能。信息化突破了时空限制,为促进教育公平开辟了新赛道。实施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尤其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义务教育资源板块,让农村学校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