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对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要求。《指导意见》发布6年来,有力推动了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为广大中小学生个性成长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课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不少中小学出现课后服务“变形走样”的情况,内容以学科学习活动为主,艺术、体育、科学、劳动、阅读等活动占比偏少,这种现象在乡村学校、小规模学校、偏远薄弱学校更加明显。究其原因,师资不足、课程资源短缺是这些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
2023年1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数字赋能,全面推进优质课后服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首先,通过课后服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有效弥补不少学校师资不足、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通过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开阔老师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进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第三,基于数字课程资源的双师型课堂,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老师和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课后服务,可以提前适应和掌握这种教与学的新方式,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第四,数字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还能有效节约资金,帮助学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在看到数字赋能优势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利用数字课程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大多需要采用双师模式,工作看似简单了,但受角色转换的影响,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双师课堂,如果老师只是单纯扮演视频播放员的角色,不能在课堂上学习、答疑、分享、展示等,就背离了开设这样的课后服务的初衷,自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所以,要利用好数字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把新型的课后服务开好,还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每次开课之前,助学老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提前将本节课程的视频至少完整观看一遍,理解课程意图,把握课程内容,熟悉课程进度,知道哪些地方该让学生看视频学习,哪些地方该停下来练习,哪些地方该组织分享和展示等。如此,方能做到心中有数,驾驭自如。
2.上课前,助学老师要提前赶到上课地点,调试好设备,准备好课程视频,做好上课准备。
3.科学、手工、美术、书法、音乐等课程,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工具和材料,否则会导致课程无法实施。所以,每次开课的前一天,助学老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做好材料准备。
4.每名助学老师都要做好社团课程材料的收集、汇总工作,定期举行展示、评比、交流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5.学校要制订课堂规范标准和效果监测办法,组织开展针对学生或教师的评优活动,确保不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