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需要良性共力

近期,“圈养”引发的学生课间管理等问题引起舆论围观。同时,西安市一年级学生一天没喝一口水等也引发舆论关注。还有个别体罚学生等事件,让教育、学校和教师置于舆论旋涡。舆论聚焦之下,问题都会解决,但教育、学校和教师形象也会因此折损,还会引发“教育到底怎么了”的追问和讨论。

每起教育舆情事件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即便个别深陷舆论旋涡的典型个案,也绝非偶然和孤例,背后都是长期和连续性问题酿结的舆情燃点。如果“课间圈养”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现象,一经出现就受到各方重视,这些问题就不会一而再而三地在不同学校上演。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力量,学校和教师不该出现任何闪失。理论层面确实如此,但落实层面则不然,教师专业水平再高,面对性格迥异、成长环境各异的孩子和繁琐细致的教育教学环节,也无法做到绝对因人而异。再加上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内卷效应,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学校、教师和家庭的教育需求之间必然会出现期待差距。

笔者不是为学校和教师推脱责任,而是提醒社会关注越来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家庭、社会对教育、学校和教师的期待日益苛刻和理想化的状态下,如果教育、学校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与家庭、社会的理想化期待稍有距离,就无法共力而为。即便是个案和偶发事件,都会成为家长和社会质疑围观的燃点。

在传统观念中,学校和教师是育人主体,从专业差异、育人成效等角度而言,大部分家长会囿于话语权和专业劣势以及个案难以获得学校和教师重视等原因,存在拙于表达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一旦极端个案发生引发关注,“从众表达”和“生怕事小”情绪就会无序泛滥。虽然舆论关注有助于解决问题,助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精准细化,但类似解决问题方式也会助长不实投诉、举报学校和教师等行为,无论是对教育健康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师生和谐关系构建,还是对学生健康成长,都是潜在的不利因素。

教育需要良性共力,而不是舆情反推,需要理性介入凝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在服务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基础上精准合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构建良好的育人合力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生为本,释放开门办学和家校共育诚意,建立健全家校社共育机制,及时收纳、汇集民意期待,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管理行为。社会有关部门要与学校倾力合作,从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育人素养和育人观念、保护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等角度考虑,引导家长支持、配合学校育人工作。同时,严厉打击恶意破坏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和个人,严厉惩戒炒作教育舆情的非法网络信息传播行为,为教育发展凝聚力量和共识。家长要尊重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理性开展家校沟通,与学校形成合力,共育英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需要良性共力  良性  良性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教育需要良性共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