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河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秦皇岛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人才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有力地推动了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达20多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16万人;人才密度达11.6%,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3.4个百分点,为加快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激活流动机制,千方百计引进人才。
近年来,由于一些急需的人才无法引进,一些已有的实用人才无法留住,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大开发,大发展,大突破的格局形成,加强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建设,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意见》、《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关于实行工作寄住证制度的意见》、《关于实施人才柔性流动的工作意见》等配套政策,建立了灵活的人才吸收机制,如允许引进人才一人一厂一策;对高层次流动人才,可以实行“户口暂住证”制度,引进后享受市民待遇等。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引进人才的政策上,更加灵活,适时出台了《关于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各类人才实行“国有化”待遇的意见》,其中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引进人才的范围,从专家的选拔、职称评定、人员流动等方面,都与国有企业人才一视同仁。在此基础上,优化创新人才政策,秦皇岛在短期内就吸引了5000多名外派专业人才,近100名外派本科毕业生办理了先落户、后就业手续,500多名专升本毕业生被放宽了入市条件,大大扩大了我市的人才资源。同时,通过发挥引智工作的优势,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共引进了清华大学研究生203名,为我市82家企事业单位开发科研项目121个,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清华大学研究生与山桥厂科技人员共同研制成功的“60kg/m钢轨提速道岔特殊截面翼轨设计”项目,其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铁路提速中的应用已占主导地位,并打入国际市场。另外,还将引才工作扩大到了国外,累计引进外国专家256人,各种形式的智力服务,帮助解决了一批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加强培训机制,多措并举,培养人才。
党管人才的关键在于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秦皇岛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意见》、《秦皇岛市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实施办法》、《秦皇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把人才培养纳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增强了各级组织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感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要支持和鼓励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培养各自需要的实用人才。现已与全国近20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30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万余人,培训面达30%以上。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着“送得出,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原则,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农村青年到各类农口院校接受培养。截至目前,全市已培养出市级乡土拔尖人才50人,县级乡土拔尖人才500人,市级乡土拔尖人才5000人,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支具有开放意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人才队伍。
改革运用机制,放手使用人才。
为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人才队伍管理中,在党政机关中推行了部门领导公开选拔、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和普通干部公开招聘等措施,在机关中建立了用人必争、竞争必选的良好用人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00多个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务实行竞争上岗,37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竞聘,其中265名优秀人才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破格提拔使用,120多名优秀人才通过公开选拔进入党政机关,32名不合格人员被机关淘汰。根据秦皇岛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建立全员聘用制、岗位聘任制以及新进人员“全部参加必考”作为事业单位基本用人制度。现在,全市16个事业单位已经实行了聘用制改革,四千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同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九百多名未聘人员进行了分流,迈出了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从单位到社会人转变的坚实步伐。对于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提倡尊重他们的创造,实行党政同才不同制,在选拔使用上要注重好的导向,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平平安安地走上一个台阶。现已有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管理”,9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3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因考核不合格而被解聘。同时,以建设一支以科技为先导,以科研为先导的专家队伍为目标,大力推进专家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所有制和个人身份的界限,将各种经济成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专家推荐、选拔的范围,全市已有420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选市级以上拔尖人才计划,42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