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可以洞察文化的系统概貌和整体水平,也可以评估它在市场竞争中的真正实力。一个企业良好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环境形象、产品形象、领导和员工的形象。1科学的企业理念,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灵魂当前,企业理念已成为知名企业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已在悄悄地引起一场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制定了本企业的口号,反映企业的理念,显示企业的目标、使命、经营观念和行动准则,并通过口号鼓励全体员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口号”通常所指企业理念的表现形式。海尔集团“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和“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创造无止境的改善”等,都说明精神理念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培育企业精神不能单一化,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2优美的环境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企业环境代表着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标志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第一,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反映。如果说企业是职工赖以劳动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就要有一个适合职工劳动和生活的保障设施,使职工能够合理地、安全地、文明地进行劳动和生活。第二,建设优美的企业环境,营造富有情意的工作氛围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厂区、生活区、办公设施、生产车间、产品、现场管理、生产服务等都是企业形象的窗口。因此,每个企业要精心设计厂区的布局,严格管理厂区的环境和秩序,不断提高企业的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努力创造优美高雅的企业文化环境,寓管理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陶冶职工情操,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为企业增光添彩。
近期,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深圳福田民营企业家联谊会、《民营经济报》等在深圳、广州两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报告会,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大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飞以“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到场企业家的关注。一些企业家被黄飞先生的“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理念和操作方法所吸引。广州某企业家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过去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效果总是不理想,成为企业经营中的软肋,想改善,却找不到办法。所以黄飞教授的专题报告,让不少企业家立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由于报告会时间所限,黄飞先生之前对“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的一些具体细节并未展开论述,令与会企业家感到些许遗憾。为满足更多企业家的需要,记者对黄飞先生进行了采访。谁“抛弃”了企业文化?提起“企业文化”,大多数人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务虚”的东西。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表现在指定一个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或个人,工作性质也局限在出几本内刊和一些宣传、教育和形象等表面工作。有些企业资金充裕,就搞搞员工旅游、办个晚会、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和厂区环境等等,不少企业家认为能做到这些就不错了,企业文化还能做什么文章呢?对这种现象,黄飞教授很担心,他表示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老板们并没有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员工也被排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之外,得不到重用。而在更多中小企业看来,企业文化完全是“有闲钱的时候就多搞搞,没钱就算了”的事情。黄飞认为,造成企业文化部门“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老板们觉得它“只花钱不赚钱”,“嘴上说重要,实际上并不重视”。所以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性质不能真正融合,生产营销部门也并不认同企业文化部门的工作。
因此欲建立执行型的企业文化,一定要权衡好投入/产出的利益关系,严格控制管理成本,不能以最全最新最完美作为追求目标,而应该以最适合最有效最大投入/产出比作为追求的目标。3、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决定着管理的架构和管理的方法,50人的企业是50人企业的管理方法,500人的企业是500人企业的管理方法,5000人的企业则又是5000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建立执行型企业文化的实践,同样应该因企业规模不同而各异。企业规模小,可能采取更集约、更灵活、更简便的办法,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企业规模大,则可能采取更严密、更系统、更先进的办法,以最规范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好比军队战术,根据军队的规模,要分成单兵分队战术、师团合成战术、多兵种联合战术等等不同层次。4、历史传统习惯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企业之所以形成并保持某些习惯,源于这些想法和做法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并且行之有效,而为大家所遵守。被大家所遵守的东西往往不容易改变,如果一定要改变,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对于企业的历史传统,要审慎地分析、科学地评价、合理地扬弃。充分利用好企业的老传统,同时赋予新的涵义,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味破旧立新、求洋求大,最终的结果往往四不象,让人无所适从。结束语总结而言:文化的核心在机制,机制的核心在反馈。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执行型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的现实条件出发,充分考虑投入的管理成本,努力量化和紧密联系企业经营指标与经营个人的薪酬关系,从而使企业和员工都走入“明确目标-实现目标-奖励目标”的良性循环,形成全员自动自发、企业有志必达的盛大气象。
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教会员工用商业头脑去思考工作,1998年,卡尔弗公司开展了一项活动,让员工总结“自己的经济价值”,就是用简短的话概括自己对公司盈利能力的贡献。比如一位在消费者服务中心工作的员工原本说:“我在数小时内礼貌而又迅速地对消费者的问题做出了答复”,但从个人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角度他则说:“我把和我交谈过的每一位顾客都变为了本公司的支持者”,这使员工认识到他们每个人都是公司成功的所在。口号、公司之歌与“爱”如果你是一家保守传统公司的新任CEO,发现公司甚至不允许员工在办公桌旁喝咖啡,而你天生一副开朗外向的性格,追求幽默、有趣,很想改变公司内部彼此隔绝、冷漠、强制的气氛,你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对员工说明,玩笑幽默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公司业绩没有提高,不断地娱乐或聚会也会分散精力,妨碍取得业绩,甚至因为造成金钱的浪费而受到董事会的指责。许多企业的CEO还没有做好付出成本的准备。北京一家知名房地产集团去年在公司内部搞了一个“奖励购车计划”,只要销售业绩超过1000万元,就奖给销售经理一辆轿车。最后老板一看符合条件的人员名单有很长一串,很是吃惊,马上修改原来的标准,提高门槛。“朝令夕改”的企业文化获得的可能是短暂的成本控制,绝不能形成持久的激励作用。CEO如果能付出信任的“精神成本”,打破“凡事都要请示批准”的规矩,让员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就可以获得回报,固化企业文化。深圳东进通讯技术公司起初做流程管理的时候,业务人员请客户吃顿饭、喝杯茶、花销超过300元都要层层申请、审批,后来总裁从实际出发,提出“在特定环境下谁最有发言权,就由谁拍板决定”。原以为拿来报销的发票会骤增,结果并未如此,一线的业绩反而有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