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赵的长平之战是一场有名的战役,廉颇与秦军的战斗中采取着防守的战术,坚守不出,秦军没辙,采取离间计,使得赵王临阵更换了主将,让赵括取代了廉颇,而秦国在此时也悄悄的更换了主将,换上了大将白起,最终是以秦国胜利告终。
但是问题来了,赵王是真的因为秦国说他们怕赵奢之子赵括才更换了主将吗,《史记》:“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就是说赵王在听说了秦国的散播的谣言之后,就决定依据秦国的谣言来决断国家大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这不是十分草率吗,这不是十分的可笑吗?《史记》:“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之后,蔺相如向赵王建议,说赵括这个人打仗不知变通,去打仗肯定会输的,可是赵王坚决不听,凭借蔺相如当时在赵国的威望,赵王也不给面子,这足以见证赵王的决心,如果单单是听了秦国的计谋才有换主将的想法的话,找网管是不会有如此大的决心的,也就是说,赵王让赵括取代廉颇,是他本身的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而不是因为秦国的计谋,秦国的离间计,只是赵王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的一个台阶。那为什么赵王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件事背后的内幕就是第一:赵王对于前线不断传来兵败心急如焚,《史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是想一下如狼似虎的秦军不断地逼近邯郸,而眼前又不断出现廉颇战败的消息,一个人在邯郸城,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场胜利,哪怕是小胜利,也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第二:廉颇进又不进,退又不退,赵王担心他在外面拥兵自重,毕竟廉颇手上拥有赵国几十万军队,久而久之,朝廷乃至自己会被廉颇的实力牵制,而廉颇这个人性子又暴躁,《史记》:“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这是后来的事情,就是赵王让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怒之下,率领军队把乐乘给打了,这就是公然抗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赵王是担心廉颇在外头拥兵自重,以后驾驭不了。第三:赵王身边有一大批先王的旧臣,他得急需培养自己的亲信与势力,也急需由自己亲手提拔的人来打一场胜仗,来提高自己的权威。以上三点就是赵王临阵换将的真实内幕。也许有些人会不信,我就给你们来罗列罗列事实。
第一:《史记》:“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这是赵括之母在知道赵括要担任三军主帅的时候,来和赵王说的话,可是赵王在听到赵括的所作所为,贪污,私自买大量土地,反而不问罪赵括,却更加坚定了信念,为什么的?原因很简单,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文章关于王翦出战之前要求秦王给自己财富,土地,让自己家富裕的一些看起来十分贪财的行为,其实这正是在想秦王表示自己是顾念家庭的,自己不会再外头带兵而起非分之想,也在提醒秦王,王翦的家庭就是您用来牵制在外头的王翦的杀手锏,所以您不必担心王翦在外头的忠诚度。这里赵括也是这样,赵王看出了赵括的这一点,是对自己有利的一点,也是和廉颇不同的一点,也是赵王信任赵括的一点。第二:《史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先王的旧臣赵奢,蔺相如,死的死,病的病,一旦廉颇得势,朝廷就没有大臣可以牵制住他了,到时自己的权力也会被架空。这也是朝廷但是存在着的势力不均衡所导致廉颇必须被赵王打击的结果。第三:当时赵奢完全可能知道赵王当时的心思,《史记》:“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赵括进入军中大营之后,首先就换了军官,派自己亲信担任要职,先控制住了大军,不过也许太过于急切,欲速则不达,最后没有找到适当的战略,最后被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