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论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惊心动魄。战争规模、兵力投入,战国之最。然国家兴衰、名将横空却随着时间推移都付与笑谈中。历史有着自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我们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历史形象,众说风云,其中有些细节我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一、秦国真的坑杀赵军40万吗?

有很多人会问,长平之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历史记载,双方投入兵力过百万,是春秋战国时期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争,其中赵国军队58万,秦国军队也达到近60万,可以说兵力相当。可是被一夜之间被杀40万,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我认为,这个数字有待考证,公元前262——前260,秦攻赵,赵以倾国之兵对抗秦国,58万军队与秦国对峙三年,赵临时换将用赵括换下廉颇,改变防守战略与秦决战,正面对抗七月余,双方死伤均过半。秦虽步兵天下第一,然赵经过“胡服骑射”后轻骑兵战力已超秦国,所以正面对抗上双方都没有压倒性优势。后赵括被围四十六天,断粮月余,必然做困兽之斗,秦军虽占据地利,但也不会占太多的便宜。所谓坑杀40万降卒,应该包括投降的士兵、受伤的士兵甚至死亡的士兵。同时古代战争多数时候都是号称,所以40万这个数字的确有些偏颇。

二、兵力相当白起如何能围赵括?

大家都知道,赵括是被白起包围导致粮食断绝而失败。但60万如何能围50万?《孙子兵法》有云:“十而围之、五而攻之、倍而分之”。赵军50多万如何怕被围,当时赵括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由于考虑“十而围之”兵法,不担心秦军有500万而放心进军,最后被切断粮道而战败。

赵括之败在与没有充分利用地形,如果在平原凭50万大军是如论如何不会被围的,但在太行山上,秦军把住各处关口修筑堡垒,坚守不出,连围师必阙之战术都不用。任凭你赵军突围,最终还是无济于事。赵军只带几日军粮,粮道被断后只得减少饮食,一日三餐变成一日一餐,然后是杀战马,可怜了几万匹战马,仅此一点就让当年赵武灵王一手建立起的胡服骑射轻骑兵毁于一旦,最后是食尸体、食老弱病残,加上主帅赵括战死直接导致了军心崩溃。两千多年后的平型关大捷林彪就是利用地形打了板垣师团个措手不及,使日军优势全都不得体现,最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样的道理:诱敌深入、断其后路、守住关口、占领至高点,最终秦军惨胜赵军

三、赵括被围为何无人来救?

赵倾国之兵被围长平,赵国君臣能无动于衷?赵孝成王不是昏君,赵胜、蔺相如、乐毅、李牧均是名将名相,为何就眼睁睁的看着国家衰败?这个问题,我相信赵国君臣的确周游五国,劝其出兵了,这时赵国除了关隘守军已无兵可调,必向五国求救。赵军被围时赵括对将士也是如此说:赵王不会眼看我们被困死,援军旬日就到,也许就是这个希望在赵军将士心中才使军中没有发生兵变。我认为,国家以利益至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同时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和做人不同,人有七情六欲,可以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来。但国家不一样,当时秦赵两国是当时天下两大强国,对峙时谁也不知道谁会胜利,天下五国都没有明确表态帮助谁,都在观望,大家都知道万一帮错了,下一个被灭的就是自己。赵军被围,战局明朗,天下五国都知道赵国必然战败,这个时候谁还会去帮即将战败之国而和天下第一强国结仇?同时天下五国都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心想赵国衰落了,我就会强大,全然没有唇亡齿寒之意识,否则四十年后,秦国也不会一统天下。

四、赵国为何接受韩国献的上党郡?

秦攻赵,上党是必经之地,秦必攻之,上党郡是韩国属地,只有五万军队驻守,必然不是秦军对手。郡守冯亭建议韩桓惠王既然要丢就丢给赵国,还能落了个连赵抗秦。同时韩赵本是同根,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多少还是有些感情的,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然而在赵国国内则没有那么平静: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主战派认为兵不血刃得到上党十七邑,控制山西之地机不可失;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韩献上党是引秦入室的嫁祸之计,不可受用。其实在一个统治集团内部有这样的争执也很正常,如后来三国时期东吴对曹军的态度不也一样分为两派吗?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当然私心也不可避免,但大局还是不会改变方向。最后赵国君臣还是接收上党各邑以防被秦军先占。我认为赵国是明智的:既然秦军是奔着我来的,主动备战抓住主动权总比被动挨打要好吧?而且如果我不占领秦军必然占领,到时候更加被动。就如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要对日本宣战及经济、能源制裁,若日本等着美国先动手,自己在远东的局面会更被动,这才有了偷袭珍珠港的战役。尽管日本最后依然战败,但那是国力的衰落,从当时战略上看,日先下手为强的战略还是正确的,这导致了美国整个太平洋舰队失去战斗力,以致用了一年有余才缓过来。因此,赵接收布防上党是对当时战局的正确预测和判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长平之战  长平  长平词条  论长平之战词条  
周朝

 战国传说之长平之战

前268年起,秦国先后出兵攻占魏国怀(河南武陟西)、邢丘(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河南济源西北)、高平(河南济源西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