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为几百年间中华大地执牛耳之阶层。而唐代,出身平民者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政坛上如此,文化艺术界也是如此。对此现象,很多史学家们有所关注,他们有一个大致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上,就会感觉到压力:在士族占据了主流几百年之后,平民是否真的有能力驾驭时代之车?平民们,是否能够推动唐代一步步走向全盛的局面?
还好,历史给出了完满的答案。
张九龄同样出身于非士族家庭,他的祖父因担任韶州别驾,所以全家迁居到该地,成为被视为“瘴疠之地”的居民。他的祖父是中下级官员,他的父亲没有做官,因此张九龄完全是靠着个人的才能拼搏出来的。
张九龄的文学才华出众,他13岁就曾经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十分欣赏他的文学才华,认为他必将一鸣惊人。果然,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然后入仕做官,被任命为校书郎。校书郎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文采出众者往往都是在这个职位上得到进一步升迁的。张九龄就是如此,当时的太子李隆基选拔那些文学之士,考察他们的政治能力,张九龄所写的对策被评为最高等级,顺利地通过这次选拔,被任命为右拾遗。
凭借着过人的文才和对人物的品鉴能力,张九龄曾多次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阅卷”官员,以公允著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升迁并没有出现飞跃,而是按照当时的升官序列,一步一个脚印地靠着才干得到提拔。就这样,他先后做到了吏部的司勋员外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
当时的文坛巨子、宰相张说十分欣赏张九龄,他认为张九龄必将是日后的文坛领袖,因此对他十分照顾。后来张说被同僚倾轧而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外放为地方刺史。他本来要去东部任职,但考虑到母亲年老,他便主动请求到南方去,因此先后在洪州、桂州一带为官,增加了地方管理经验。后来,唐玄宗召他回京,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而后又升他做中书侍郎。至此,他才真正从一个文学之士转型为中央的政务官员。他针对当时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唐玄宗多有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