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辩士之辩:能使事情逆转的游腾、胡衍

春秋战国时代多辩士,凭三寸不烂之舌,能使事情逆转。辩士多有了解天下大事,懂天文、熟历史、通地理的知识素养,又有猜测对方心理的能力。当然,作为辩士还是一个雄辩的天才,能说得天上有地上无,天花乱坠,把对方引入自己设计的迷宫,从而俘虏对方,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功的辩士会因自己一张嘴而封侯或成为富豪。也有先成功后失败的辩士,最终被施以酷刑。

春秋战国时代辩士层出不穷,各有千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维特别活跃,表明那是一个能人交锋的时代,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时代。真理越辩越明,国家越战越强,中华文明由此兴旺发达,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刺客、酷吏、游侠、货殖的专门列传,但没有对辩士的专门列传,因为辩士太多、量太大,没法通过一篇列传承载,只能散见于各篇列传。有的已经超出了辩士的范围,成了大人物,如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张仪为秦相;又如范睢是提出远交近攻的大战略家,长期为秦相,蔡泽后来也为秦相。有的辩士附属于豪门,如孟尝君的冯灌,平原君的毛遂。还有的是社会上的游说之士,如游腾、胡衍、虞卿、蒯通等。这些辩士风格各异,在历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笔者从中探寻辩士的思维痕迹,取胜的路径出发,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里只谈两个没有名气的辩士,一是游腾,一为胡衍。

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武王时,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接,意甚敬。这件事惹怒了楚王,责备周,太过于看重秦国。辩士游腾为周游说楚王,说:“晋智伯伐仇犹,调遣大批车骑,随后是士兵,仇犹随即灭亡。什么原因?是因为仇犹没有防备。齐桓公伐蔡,号称攻楚,其实袭蔡,蔡亡。(蔡也是没有防备)今秦,虎狼之国,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接受仇犹、蔡灭国的教训,所以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义上是卫疾(樗里子),而实囚之。防止他的侵犯。且夫,周怎么能不担忧自己的国家呢?只恐一旦亡国而使您忧虑。”楚王听后,喜形于色。

此辩:第一,设喻,是辩士惯用的论辩方法。目的,使听者从熟悉的事例中进入生疏的、不理解的现实,很符合人们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难以解释的事情,设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人们可以依此类推今天的事情。

第二,紧扣对方的心理,使之逆转。游腾告诉楚王,有防备才不致于有灾祸,而周所谓的迎接樗里子,也是一种防备,这种防备甚至于是对樗里子的一种囚禁。楚王本以为周对樗里子的欢迎是对秦的敬意,现在明白了是一种囚禁,听了当然高兴。游腾探测到楚王的心理,如此心理疗法正是对症下药。

秦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来辩士胡衍。胡衍为蒲对樗里子说:“你攻蒲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呢?你是为魏国做了一件好事,而为秦国则是做了一件坏事。”胡衍一开始就捉住了问题的要害,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攻蒲实是为了魏国,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樗里子的战争意义。这是一种“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论辩方法。接着再进行具体的论述:“卫之所以为卫,是因为有蒲。今伐,蒲必定并入于魏,卫必定折而从之(亦并入魏国)。魏国失去了西河之外(为秦所占)之后就再没有得到什么,兵力才削弱的。卫并于魏,魏必强大。魏强之日,西河之外(秦)必危矣。秦王看到你做的事,害秦而利魏,必加罪于你。”辩士就樗里子的错误做法进行推导,得到了可怕的对樗里子十分有害的结果。谁人没有私心?对自己有害的事当然是不能做的。这种顺势推导以得到可怕结论的的论证方法叫归谬法。

听到这里樗里子如梦方醒,问胡衍:“那我怎么办?”胡衍说:“公释蒲勿攻,我试试为你入卫谈谈这件事,就说秦国一向是有德于卫君的(要卫国不并入魏国)。”

胡衍入蒲,对其守说:“樗里子知道蒲的存在问题,其言必定要拔蒲。”蒲守恐,再拜说:“愿请你再去说说。”胡衍说:“好吧,我定能令释蒲勿攻。”蒲守给胡衍金三百斤作为酬金。胡衍说:“如果秦兵退去,请你必定向卫君推荐我,使我为南面。”蒲守一口应允。结果,秦兵解蒲而去,胡衍不仅得了金,而且自贵于卫。

这后面的话是胡衍讨得钱财的方法,事实上事情已经办成,却要有意夸大事情的难度,说假话,骗话,只为敛财而已。这也难怪,辩士们靠什么生活。

请注意,这只是在大真实之下的一点点用以获利的谎言。如果没有基本事实的真实,任何一点谎言都是不可取的,获了利也要吐出来,或者要遭到恐怖的刑法。

由胡衍的辩词观之,此人对蒲、卫、西河之外、魏、秦的地理形势非常熟悉,对樗里子、秦王、蒲守、卫君的为人也较清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辩士  辩士词条  逆转  逆转词条  事情  事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