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书中都使用过一幅著名的十月革命“历史图片”,一队武装的人流在夜色中,在火光的映照下冲向冬宫。但实际上,这是苏联著名导演谢·爱森斯坦早期电影《十月》中的一个镜头。不管这种剧照的视觉效果有多好,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在二十世纪历史上,俄国的十月革命无疑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无论你打开哪一级次的历史教科书,它都赫然而现,占据着相当的篇幅。尽管这场影响深远的革命过去已经九十余年,尽管它的发生地因二十世纪末另一次震动世界的剧变给当代人留下了更强烈的印象,但十月革命,如同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一样,一直是并且还会继续是评说历史无法绕开的严肃话题。闻一先生的《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就是一位中国学者在九十余年后,与俄国十月革命和俄国革命的十月一次坦诚、真挚的隔空对话。
大致来说,历史学者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有一个可供批驳的对象。就像全部装备实弹的士兵被派上战场,面对一个个活靶子,血脉贲张,豪情难抑。历史学者职业的本能就是用笔正史:正本清源,去伪复真。
闻一先生给自己装备了丰富的实弹,这些实弹就是被尘封多年、现在大量公布的历史档案。闻一先生也给自己找到了靶子,这个靶子就是曾经被奉为经典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简明教程”)。从本书的“开篇”,到以后的绝大多数篇目中,“简明教程”被反复提及,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大量的档案材料,以及据此进行的分析和相应的结论。我甚至恍若看见作者时时在搭弓引箭,箭镞所到,历史“后期加工”的画皮,百孔千疮,碎片落地。于是,我看清楚了——不仅是我而是所有读者都看清楚了:“阿芙乐尔”巡洋舰向冬宫轰击的炮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从一种对盘踞在冬宫的临时政府部长们的最后警告式的手段,经过不断的政治加工,变成了攻打冬宫的“总信号”,并最终被符号化,成了“宣告了新纪元即伟大社会主义革命纪元的开始”的标志。我们也看清楚了,在发动十月武装起义的关头,托洛茨基不仅没有向敌人泄露布尔什维克预定起义的日子,而是使列宁立即发动起义的决策得以及时实施的关键人物。人们还看清楚了,流传已久的“列宁和斯大林一起领导了十月革命”或“斯大林亲自领导了十月革命”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斯大林当时并不在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斯莫尔尼宫,更没有像各种宣传作品中表现的他和列宁总是形影不离,而是另有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