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十月年
十月年又称大年、扎勒特、年收扎勒特,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佳节。节期不定,少则五六天,多至半个月。具体日期由各寨自行决定,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辰日举行。
关于十月年的来历,哈尼民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阿妈生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长大后都变了,大儿子变成豹子,二儿子变成一股风,三儿子变成了一条龙,他们相继离开了老人。老人无依无靠,只得四处奔走,寻觅自己的儿子。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大儿子豹子,豹子却说:“我每天出去叼鸡叼猪讨生活,没功夫照管你。”无奈之下,她又找到了二儿子风,风又说:“阿妈!我来去无踪,日行千里,怎么能和你一起生活呢?”老阿妈不甘心,又找到了三儿子龙,龙伤心地对她说:“阿妈!离开了江河,我就不能生活,怎么回家呢?”见阿妈愁眉不展,孝顺的龙安卿首:“阿妈,你莫伤心,我送你三包东西,你带回家去,它会给你很大的帮助。”说罢,龙把东西恭敬地递给阿妈,一咬牙便腾空而去。老阿妈见一个儿子也不能跟她回去,只得独自背着东西回家。半路上走累了,她便坐下来休息,忍不住想看看那三包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她打开第一包东西一看,发现是金黄色的稻谷,不禁一阵欢喜。不料一阵风卷来,把稻谷吹了一地,气得她直骂那个风儿子。于是她又打开第二包东西,却发现是一些泥塑的猪、牛、羊玩物。正当她疑惑不解时,又是一阵风吹来,这些玩物纷纷被吹落在地,阿妈气得又骂起风儿子。谁知骂声刚落,掉在地上的稻谷便长出了金灿灿的谷穗,泥塑的猪、牛、羊变成了一群活蹦乱跳的牲畜,围着她团团乱转。老阿妈高兴极了,但还有一点遗憾,她对儿子说:“龙啊,我的好儿子,你给我这么多牛、羊和粮食,却没有一个人来陪伴我。”她刚说完,那第三个包里突然钻出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他愁,我们都是你的孩子,我们一起来服侍你。”从此,老阿妈又过上了幸福生活。每当她坐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就想起龙的一片孝心,于是就把农历十月的这一天定为龙日,以后统一在这天过年。天长日久,就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十月年。
届时,各村寨都要打扫一新,干干净净。家庭主妇要给全家人准备好节日新装,由于节日一般要过五天,有的甚至达半个月,所以节前得准备好大量的美食和佳酿,以供节日所用。糯米把耙、年糕、捏团子、豆腐丸子、糯米饭等传统食品家家必备,不可缺少。有趣的是,他们还习惯用一种野草汁将糯米饭染成黄色,并用哀牢山区特产的大米精心酿制“炯锅酒”。只要有条件,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牛、杀羊宰鸡,还要准备腌肉、酥肉等传统食品。在节日期间的早晚饭前,都要举行敬祖仪式,各家各户用一个小簸箕,内盛一杯酒和三个糯米团,送至村口倒掉。随后,将三个糯米团和一些熟肉送到同宗辈分最高的人家去,以示不忘亲宗。
大年节的头一天早晨,按传统习俗,各家都得在自家天井里宰杀一只公鸡,然后就地煮食,不得拿进屋内,哈尼人称此为“当欧奇”。全家每一个成员必须吃上一块鸡肉,即使是不愿在夫家而逃回娘家的媳妇,也要留一点给她,否则,她将成为一个四处漂泊不定的野魂。而出嫁的姑娘则被认为是别家的人,忌讳再吃娘的家“当欧奇”鸡肉,这反映出哈尼族严格区分外人和自家人的血缘界线。在过大年时,凡是出嫁的姑娘,都要带上米酒、糯米团子、鸡、鸭等礼物回家,孝敬父母,恭贺新年。娘家则待其为上宾,除了好吃好喝外,娘家的人还要给姑娘送一个大粑粑和一个煮熟的鸡蛋。姑妈、姨娘和姐夫、妹夫都是节日里最尊贵的上宾,会受到热烈欢迎。
最富有特色的当然是举行街头酒宴。一般是从新年的第三天下午开始,称为资乌都。“资”是酒,“乌”是盛大欢乐,“都”为喝之意,即大家共饮幸福酒。届时,全村寨按户分为三大组,每组轮流一天。当太阳偏西时,轮流做东的人家在一片欢乐的铭锣鼓声中,将自家烹制好的各种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顺次摆在早已铺好的竹蔑上。有的宴席竟长达百米,场面十分热闹、壮观。资乌都开始时,大家推举一对阿窝坐在上席,随后,各户的当家男子沿着宴席的四周围坐就宴。
做阿窝的人必须德高望重,儿孙健在,只结过·次婚,而且家中无死于非命的人.还要勤于耕种、善于理财。
开宴前,阿窝需先致词祝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两位阿窝便在牛皮鼓和铭锣的伴奏下绕席舞蹈一圈,其他人吃饱喝足以后,也以离阿窝座位远近为序,先近后远,成双成对地离席舞蹈。当舞蹈进人高潮时,善舞者边跳边将身子甸甸向前,用嘴巧妙地叼起地上的酒碗,仰面一饮而尽,全场会发出阵阵喝彩声,节日气氛达到顶峰。
此外,年节期间,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玩荡秋千的游戏。这种秋千别具一格,多是用六根大竹子、一根横梁和儿条绳子临时搭起,高三四丈。在全村群众的欢呼声中,主持仪式的莫叭用双手把秋千往上送三次,于是,欢乐的荡秋千活动便开始了。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上去荡一荡,据说这可以给人带来幸运。
男女青年对这项活动格外喜爱,因为这正是他们寻找情侣的好机会。
哈尼人热情好客,过年期间,亲戚朋友都互相邀请做客,并把自家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临走时一,还要送一人块糯米把把和一包肉。最让人难忘的恐怕是敬酒的规矩,主人依次向所有来客一一敬酒,全都敬完以后,回过头来从最先敬酒的客人开始再敬一轮,以示哈尼人有喝不完的好酒。在敬酒时,还要唱传统的敬酒歌。主人敬酒之后.后生晚辈接着敬,被敬酒的人是一定要喝干的。被敬酒的人还必须吃下三大片肉,只有吃喝尽兴,主人才满意。
一到晚上,村寨的草坪上就会燃起熊熊髯火,莫叭为大家唱叙本民族的神话故事,青年男女们则在一旁载歌载舞,尽兴方散。墨江地区部分哈尼族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妇们,要集中到村外述说自己的新婚体验,严禁男人偷听。
祭龙是哈尼人祭祀的主要内容,龙被哈尼人看做是自己的保护神。十月年是祭龙的节日,它表达了哈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节日中所体现出的那份亲情孝道,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彝族十月年
凉山彝族地区有“年权月权汉人掌”的古谚,说明了原有的彝族十月历和十月年都曾经历了一个改变的过程。古代的彝族并不过春节而只过十月年,彝语中“年”的含义是“回转”“循环一圈”之意,即按太阳的变化定年节。后来随着文化的频繁交流,出现了“汉人过年,彝人打鸡”的现象,而春节打鸡主要是为了祈福去灾。
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太阳历的元月一日,也正是大寒附近的彝族十月年过年日。可以说彝族年与十月太阳历是相辅相成的产物,它们都具有极强的天文时令依据。正因为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太阳历,因而也就习惯于过与之相适应的十月年。‘明清以前,彝族地区一直沿袭“十月到,猪羊叫”的杀猪宰羊欢度十月年的传统习俗。盛庆春节的年俗是近百年来才形成的。《礼记·月令》载:“季冬三月,星回于天。”《汉书·天文志》云:“星回岁终,阴阳已交,劳农享腊以送故。”彝族先民以星回为节,意在取星回之日为岁首,并以岁首为推算十月历的起点。
每个民族据以观察时变的星座并不统一,以致“星回”的具体内容亦大相径庭,彝族先民选用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为标志来定太阳历的起始和变更。十月年原是独立于农历之外而依附于十月历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从历法的角度看,十月年也可以叫做彝历年。
有的人撰文说:“十一月左右都继继续续地有彝族村寨在过年。”这并非原始愚昧、不识春秋,这恰恰是用改变了的历法来定自己的传统节日的烙印。不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汉文古籍都是从农历的角度去记载彝族年,以致出现了一些不统一而又没有能力说清楚的日子;但大体都在大寒附近,这就已经很够科学水平了。
十月年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更新内容,祈福、祭祖等含有宗教活动性质的内容越来越淡化,社会活动和自娱自乐方面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如歌舞、座谈联欢等等。
一些传统习俗,仍在乡村的十月年庆祝活动中广为流传。每至除夕,盛酒于碗,一人捧酒,数人或吹葫芦笙或唱祝酒歌至客人面前敬酒。有的地方是饮牛角酒,歌舞者以牛角盛酒,管弦伴奏,唱至客前,一人举角齐眉,客以歌唱答,饮酒一口,轮至另一客前,依次唱饮,周而复始。也有的地方是群饮,置酒于大木桶里,插细竹管十余支于其中,轮流唱歌,相与共饮,更以轻歌曼舞助兴。也有豪饮者,以竹筒盛酒,双手抱起一饮而尽,真有“五岳抱住撑天柱,一饮长江水倒流”的豪迈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