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10月的第二个丑日是丹寨县腊尧寨的祭尤节,也叫吃尤节。
腊尧人为何“吃尤”?传说是很久以前,腊尧人的一位祖先,勇猛异常,曾在部落征战中威震一方。但后来被设计诱杀了。于是祖先的部落大败,人丁遭戳,血流成河。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命迁徙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腊尧就是其中之一。在丹寨境内,腊尧人移居过不少地方,这些地方的苗名后面都有“尤”
字,意为祖先住过的地方。在苗语里尤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迁徙,腊尧人“吃尤”,就是为了祭奠先祖。其实,祭祖之风源于殷代的十一月冬至的清庙祭祖批的典礼,历代相承不改。古代以冬至为一岁之始或一年节候的转换起点,故自魏晋以下就存在按庆元旦的礼俗来过冬至。《颜氏家训》卷六记:“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曰:“《太平广记》有《卢真传》云:‘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除夜。”冬至前通常又称作“小至”。宋代冬至拜贺之风最盛。《东京梦华录》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亨祀先祖·····一如年节。”冬至食鱼亦为古俗。汉代曾以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故苗族至今仍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岁首时的祭祖活动,当为古老习俗的遗存。
吃尤那天,腊尧人凌晨三四点钟就忙着烧灶火、洗粑槽、蒸糯米饭。打的糯米把与往日不同,第一块就必须4斤米以上,叫做“转把宁”,意为牯子粑。摆放在显眼处。其余的小把如碗大小。牯子粑由客人分享,其他人不能乱动,只有吃尤节三日后,才由主人分给其他人。
打完粑,天亮了,男人们拿竹篓、提鱼罩下田捉鱼。鱼只需两三尾、两三指大小就行,顺摘几片皮麻叶。女人们等鸡鸭煮好,菜炒好后,先在锅里放几瓢清纯井水,把鱼放进锅里,不加任何佐料地煮熟,再用土碗装着,单等客人们到来。
客人到齐主人在神龛下摆上三片皮麻叶,摆上酒、糯米饭,滴几滴酒,低声地呼唤先祖的亡魂……祭完祖,大家围着火塘,热闹劝酒,猜拳行令,唱酒歌,跳板凳舞。一时间的腊尧,真的是,村前衬后歌如海,人去人来似赶场。直到夕阳西下也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