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耕节是柬埔寨王室举行的农耕纪念仪式,在每年佛历六月下弦初四 (一般在公历5月) 举行,如今已发展成全国性的节日。柬埔寨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御耕节展现了柬埔寨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相传古时候农民不知道何时耕种、种植何种作物才能够避免天灾获得丰收,于是国王根据宫廷婆罗门教占卜师的建议,在每年雨季到来之前亲自带领神牛在王家田地里举行耕作仪式,通过神牛所吃的食物来传达天神的旨意,引导农民们耕种,并祈求新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御耕节上主要有 “御耕王” 犁田、“麦霍”播种、神牛选择食物三项仪式。“御耕王”象征掌管天下农业的主神;“麦霍”意为 “南方之母” ,是播撒种子的仙女; 牛在婆罗门教中是很神圣的动物,而且在柬埔寨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神牛择餐具有神圣的预示意义。古代柬埔寨国王常常扶犁开种亲任 “御耕王” ,但在安东时期 (1841—1860年) 国王不再亲自扶犁,而是由农业大臣代替了国王充当 “御耕王” ,其妻子通常充当 “麦霍” 。
西哈努克亲王担任国家元首期间便亲自担任 “御耕王” ,其女儿则担任 “麦霍” 。
柬埔寨内战期间,御耕节一度中断,新的王国政府成立之后, “御耕王” 常由王族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担任, “麦霍” 则由他们的夫人担任。御耕节前人们要精心挑选种子和神牛,神牛由3对健壮的公牛充当,还要准备好3张耕犁,每一对神牛拉一张犁。柬埔寨农民使用的耕犁通常只有一个手柄,而御耕节上使用耕犁具有两个手柄,这也显示出 “御耕王” 的神圣身份。
御耕节前3天, 5位婆罗门教祭司先要在王家田上的圆亭里举行祭神仪式。
六月下弦初一的傍晚,祭司们首先祭奠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 “圣田” 举行仪式。 “圣田” 即王家田,位于金边王宫的北面,国家博物馆的东面。初二、初三的傍晚还在 “圣田” 里举行祭火仪式。在圣田周围能工巧匠们搭起5个颜色艳丽、光彩夺目的圆亭,亭内供放着湿婆神像,神像前是一个3层的小土山,山顶中央挖出一个四方形小坑,四壁涂上鲜牛粪,坑内放着9根干柴。祭神仪式开始后,“御耕王” 点燃干柴,僧侣们诵经祷告,人们围绕土山,用树叶蘸着蜂蜜和牛油,往火坑里洒,同时把牛奶或牛油慢慢往里倒,以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节日当天,王国、文武百官、各国驻柬埔寨使节和外宾应邀在检阅台就座,百姓们则把整个王家田团团围住。身着盛装的游行队伍簇拥着 “御耕王” 和 “麦霍” 仙女, “御耕王” 坐在轿子上, “麦霍” 盘坐在吊床里,大臣们跟随其后,从王宫浩浩荡荡地前往王家田。到达后 “御耕王” 和 “麦霍” 先到王家田西北角的圆亭里祭拜湿婆神像,祭司吹响海螺, 3遍之后表示御耕节仪式正式开始。 “御耕王”
扶着一张犁走在正中央,两名政府官员扶着其他两张犁跟在后面。在3张犁之后,“麦霍” 和一群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的少女把最优良的稻种向左右撒播,还有一位婆罗门祭司在后面泼洒圣水,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农业丰收。每耕作一圈,祭司便吹海螺为号。绕场三圈后,耕作仪式便告结束。随后犁田队伍走到东面供奉湿婆的亭子即观礼台前,把披红挂绿的神牛从犁上解下。亭子前并排摆放着7个银盘,分别盛着7种食物,即稻谷、青豆、玉米、芝麻、鲜草、水和酒。婆罗门国师将圣水洒在 “御耕王” 驾驭的两头神牛头上,祈求神牛带来好兆头,然后放开它们去任意挑选银盘里的食物,并根据神牛吃的食物来预卜一年的吉凶。如果神牛吃稻谷、青豆、玉米、芝麻就预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哪一种粮食被吃得多,便预示着那一种庄稼就会有好的收成,吃得少则收成少; 神牛吃鲜草,预兆牲畜将得瘟疫,谷米将会歉收,甚至发生饥荒; 神牛喝水预兆发生水灾 (一说雨量充沛,风调雨顺) ; 神牛喝酒预兆发生战争,匪盗横行。人们都默默期盼神牛多吃稻谷、青豆、玉米和芝麻,希望获得好的收成。随后,国师根据神牛所吃的食物向百姓们宣布神牛的预示,向神灵祭拜后宣告仪式的结束。
为了庆祝御耕节,柬埔寨全国放假一天,近年来西哈莫尼国王还在柬埔寨旧都吴哥地区主持过御耕节仪式,使这一传统节日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