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后芒种的前五天,九华甘露无上清凉云茶会,在安徽九华山的甘露寺举办。
我带着一大箱茶器,在甘露寺的大殿前,设计布置了茶席,茶席的名字是“雨花甘露境闲闲”。席名出自唐代刘言史的《登甘露台》:“偶至无尘空翠间,雨花甘露境闲闲。身心未寂终为累,是非天中独退还。”
对于甘露寺,同去参加茶会的婉儿这样写道:“因为寺庙地处半山腰,很多朝山的香客不明其里,会直接错过甘露古寺而奔山上而去,却也因此而保全了寺院的安静与清净。师父在启圣楼手书‘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其中深意,亦是足以让人收摄身心,净洁语意。”
才女婉儿说的师父,即是甘露寺的现任主持藏学法师。藏学法师幽默率真,融谈锋禅机于诙谐说笑之间,着实让人敬仰。看着花团锦簇、清净庄严的甘露寺,我神往地对藏学法师说:“等退休了,来这里吃斋念佛、清净喝茶。”不料法师一脸庄严地说:“我佛慈悲,甘露寺不度尔等退休之人。”看着法师又不像开玩笑的意思,我忍俊不禁,却被一语点醒。是啊,如法师所言,人的修行不能等,应是时时刻刻的事情。
茶会这天,百年的甘露寺内,好雨知时,天降甘露。大殿的檐角,雨花轻溅,细雨若帘。茶席上花开寂寂,花落无声。苔痕翠绿的天井,甘露濛濛,席间茶香弥漫。茶又名甘露,《宋录》有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大雄宝殿前,芭蕉洗翠,雨滴荷圆。甘露寺内,在雨和花交织纷披的妙境中,细品甘露,不经意契合了天意、茶意和席意。我该如何造境人寂寂、境闲闲呢?
首先,设席需要开阔舒畅,席花必须素雅清淡。茶会前,我冒雨去山涧采撷带露的白色野花,稍加修剪枝叶,三枝俯仰生姿、层次井然地插于黑色的斗笠油滴盏中,剑山上覆以翠绿苔藓,保持野花的山间清气和天然姿态。我充分利用茶案后碧翠似绢、玲珑入画、叶叶舒卷、雨中潇潇的一丛芭蕉,作为茶席的主要背景。为营造“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意趣,我选择三只胭脂红的品杯,并列放在木质陈旧的月饼花模之上,绿肥红瘦的画卷感,便跃然席上。
由于席面较大,为兼顾分茶方便和取杯品饮的舒适,在茶席的左侧,又摆放了清代青花囍字品杯五只,作为另一组。考虑到月饼花模上左侧的位置较空,我又去寺外山坡的残垣上,采得生于青苔之中的细瘦黄花一株,栽于月白色的小水盂内,与木模上的胭脂红杯相依,便有了郁郁黄花、怡红快绿的意象。壶择七十年代朱泥水平,壶承选用绘有五彩吉祥图案的瓷盘。精致的茶仓置于左侧,画面是清代浅绛大家汪昂的仕女图。如此,仕女黄花、蕉下客闲的意境内涵具足。
更为清绝的是,茶会始终,茶香、沉香、檀香、草木花香,氤氲交汇;雨声、琴声、箫声、经声梵唱,此起彼伏;香云、茶烟、薄雾、炭炉水汽,袅袅娉婷。一新二陈三款普洱茶瀹过,我瀹泡体己茶,一款三十年的正山小种,松脂香,薄荷凉,又应了无上清凉的茶意。
天渐渐黑下来了,有的茶席上开始掌灯,大雄宝殿里的晚课声起,我轻声提醒端坐茶席上回味茶香的出家师父:“您不去念晚课吗?”不料师傅开心地说:“持正念,喝茶不也是念佛吗?”
我闻之,顿时醍醐灌顶。是啊,法是生活法,禅是生活禅,席中的甘露,在心能够放下时,充满着丝缕法味。此时、此景,此情、此境,茶陈器古,火气全褪。蕉下客人,如能释骄去燥,温润若茶,莹润如器,焉能不心寂寂,境闲闲?
茶会结束后,我在总结思考, 茶席是吃茶人以茶汤为灵魂,理顺杯、盘、壶、盏的逻辑关系,借景周遭景语,融汇插花、挂画、焚香等技艺,营造出的一方人、茶、器、境的愉悦的美学空间。“雨花甘露境闲闲”的茶席,就是借景九华空翠,如雨落花,在品饮一瓯甘露、体味无上清凉中,营造一种自在清闲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