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冬至茶语:冬至茶寻唐宋韵

  “冬至一阳始生”,是说从冬至开始,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生发,逐渐增长,这意味着自然界开始在严冬里酝酿春事。等春意浓得不可抑止,冒出地面,春天就来临了。

  冬至后,宜静养刚刚萌生的微弱阳气,不要从事剧烈的运动,微汗即可。

  《黄帝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如果冬天不养藏好自己的精气神,春天来了,身体生发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人就会生病。

  冬至日,没有要事,我很少出门。今年的冬至也是如此,夫人忙着包饺子,我在书房里翻翻闲书。新做的仿宣德蚰耳黄铜香炉内,燃烧着橄榄炭,学王世襄先生养铜炉古朴的秋梨皮色。

  读陆羽《茶经》的茶之煮,正好可以照猫画虎,临摹一下唐宋煎茶的意趣。养炉的炭火微微,可用来炙烤去年在长兴问茶寻得的紫笋小茶饼。待茶饼微黄,满室生香,我在研钵内把茶磨成茶粉备用。

  小白泥炉上的炭火方炽,银壶盛满泉水,我掀开盖看看,蟹眼已过鱼眼生,这是一沸,我调少许细盐入水。再看,壶内缘的水泡如涌泉连珠,近二沸,出汤半碗止沸时用。静听,水有微涛,水近三沸,用竹夹在水中心轻搅,顺势投入炙烤研细的茶末,待腾波鼓浪时,立即倒入半碗温水,止沸育华。侯汤,稍沸便可以出汤分茶了。

  兔毫盏里,“煎茶水里花千片”,“白花浮光凝碗面”。我双手捧盏轻啜,滋味厚重,稍微苦涩,待一碗饮尽,回甘迅猛,微发轻汗。炙烤过的隔年茶饼性温,又是炭火煎水,并添少许盐巴,咸入肾经,易入血分,以身仿效唐人煎茶,如卢仝诗中的描述:“四碗发轻汗,尽向毛孔散。”

  卢仝的七碗茶诗,与诗僧皎然的“三饮便得道”,把中国唐代的煎茶,从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生活,跃然提升到怡情得道的精神层面。据记载,在河南沁园的桃花泉边,卢仝与韩愈、贾岛等人,煮饮好友孟简寄来的茶叶后,文思泉涌,写下了比肩陆羽的光辉诗篇。诗中的“七碗吃不得”,与陆羽提出的“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淡”,有异曲同工之妙。“七碗吃不得”,包含了很深刻的养生思想,既劝世人像饮茶一样,凡事要有所节制,又说茶淡后应少饮为佳,以减轻肾和膀胱的泄利负担,免得寒伤肾阳,尤其在冬季。

  蒸青的早春小茶饼,芽头细嫩,多酚类含量较低。若经过陈化,投茶量适中,煮饮不会过于苦涩。现今的散茶大多采用了炒青和烘青工艺,茶山的自然生态和植被,一定会逊色于唐代许多,因此现代的新茶已不适合煮饮。陈化到位的老茶,则另当别论。

  茶的冲瀹技法,随着茶的功用不停地改变着。唐以前茶的应用,处于粗放的煮饮、羮饮时代。煮饮的茶汤里,同时伴有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到了陆羽时代,他创立了完整的煎茶法,认为过去的煮饮“斯沟渠间弃水耳”。他首次把中国的生活吃茶,精简成清饮,上升到精神和艺术高度。晚唐后,煎茶时已不再向水中加入精盐以调和汤味,此后的茶饮,才真正进入了茶的清饮时代。尽管宋代的点茶发展,更趋于极致和细腻,但我更认同苏轼的评价:

  “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宋人过于强调和注重汤花水脉的视觉之美,却忽视了唐人煎水的趣味,以及对于水声、火候的精妙把握。

  朴素的兔毫盏里,茶香淡淡,隐约存留着唐风宋韵的精致情怀。虽然仿照唐人煎茶,单纯复制《茶经》的描述没有多少意义,但在复古唐宋的优雅生活里,可以探寻到已有断层之虞的中国茶道的精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冬至茶语:冬至茶寻唐宋韵  冬至  冬至词条  唐宋  唐宋词条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苗年

 贵州黔东南及广西融水地区苗族民间传统农庆纪庆节日,各地日期不统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亥日,也有的在农历九月、十月、十一月的卯日或丑日举行。  苗年是苗族最盛大...(展开)

茶文化茶具

 茶具收藏的文化色彩

明中叶以后,唐宋饮茶之风再次在宜兴士大夫中兴盛,于是,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便应运而生,成为茶文化的标志。据《宜兴县志》记载:明代陶都出现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