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驰名中外。历代各国权贵巨富争相以占有中国茶具为荣。而宜兴紫砂陶茶具、景德镇瓷茶具,更为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中国茶具发展最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简朴,无专门茶具,食器为土罐、木碗等,而且一器多用。阶级社会,食器有了发展,开始出现陶碗,逐渐演变才出现了专门用于贮茶、煮茶和饮茶的茶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名茶良具,相得益彰。所以茶具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集中反映,也是陶瓷工业、造壶技艺和茶叶品饮艺术有机结合的象征。
中国茶具,最先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土陶,以后发展到硬陶,到泰汉时,有了釉陶的烧制,而后,又发展了瓷器,至北宋时期始有紫砂陶崛起。当时釉有素色、彩色之分,瓷有青瓷、白瓷、黑瓷分别,全国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和定窑)各具特色。总的说来,釉贵青而瓷贵白,釉陶茶具要求胎薄质坚,釉色素雅。而瓷器茶具则要求“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明如镜”,所以茶具的制作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除陶瓷外,以后也逐渐出现有金属茶具(主要是金、银、铜、锡、铝)、玉琢茶具和水晶、玛瑙茶具等。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掘的唐代银质鉴金的12件烹茶用具,距今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广州的织锦彩瓷、福州的脱胎漆器茶具兴起,之后随着珐琅、玻璃和塑料业的发展,就相继出现了珐琅彩瓷茶具。在诸茶具中,虽仍以“景瓷”、“宜陶”为贵,但玻璃茶具光洁透明,泡茶观赏别有情趣;而塑料茶杯质轻不易破损,出门旅行携带方便,也受到人们喜爱。
如社会上流行的茶杯、茶盏、茶盅、茶碗、茶壶等,各种质地的制品都有。这些茶具,有贵如金玉者,有价廉像玻璃杯塑料杯的,但从泡茶实用价值看并非越贵越好。紫砂壶坯质致密坚硬,天然泥色,它既不夺香,又不熟汤,泡茶最佳,堪称茶具坯质中之佼佼者,但美中不足的是陶器多呈褐色,较难欣赏茶叶的汤色。瓷器茶具多呈白色,能反映茶汤色泽,且传热、保温适中,色彩缤纷,造型多变,亦是饮茶器皿中的珍品。
中国茶具就制作技艺而言,其造型之优美,色彩之艳丽,书画之动人,诗意之深长,令人百看不厌,爱难释手。特别是茶壶、茶杯,造型千姿百态,或大或小,或高或扁,或规则或多变,或几何形或自然形,确是“方非一式,圆不同相”,而且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不同名匠高手,其崇尚风格也各具特色。如汉代重碗形、唐宋重碗、盏、盅;明代散装叶茶兴起,茶由煮改泡,杯壶艺术遂大发展。壶有方形、圆形、多角形、扁平形、提梁壶形、树桩形、南瓜形、梅竹形、动物形等等。明清以来紫砂茶壶大兴,名师巨匠,竞献技艺,茶壶艺术更上一层楼。最著者有“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和“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作品别具匠心,各树一帜。如龚春的“树瘦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胜如金玉”;时大彬的“调砂提梁壶”,杂硇砂土,宛如夜空繁星,泛出白点斑斑,壶身上小下大,古朴雄浑;邵大亨的“掇只壶”,作品丰美自然,韵致怡人,浑朴庄重,似有一种大将风度…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顾景洲的“提梁壶”、“汉云壶”已被选为领导人出国访问时的珍贵馈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