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壶人都知道,紫砂要数宜兴。但,是否宜兴到处有产紫砂矿呢?
紫砂矿料迄今为止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山丘之中和丘陵地带。黄龙山位于宜兴丁蜀镇北西处,东西座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早期的黄龙山东段属台西,西段北面属赵庄、南面属白宕,西段与青龙山交接处是宝山、团山,东南一块属蠡墅。故在历史专着中紫砂矿料出处在各个地方均有涉及,其实均属于黄龙山矿区范围。
黄龙山矿区主要由黄龙山、台西村、青龙山甲泥矿三个矿段组成的综合性大型陶土矿床。据探测甲泥地质储量达千万吨,乌泥、紫砂泥等储量较少,紫砂矿料仅占总储量的3%-4%。此甲泥矿系多层石英顶板、底板构成,矿体走向呈斜坡状。
紫砂矿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大多赋存于黄石岩层下部的甲泥矿层中,呈多种泥层组合,有深有浅,稳定性差。泥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有的厚度仅数厘米。
紫砂矿体一般呈“穴状”、“薄层状”、“透镜状”等形态。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造成成矿的构造带经常发生扭曲、断裂等现象,纵横交错,强烈而多期,有些断裂破坏了矿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把矿层割切成若干断块。甚至有些矿层中间会出现竖着的特别坚硬的黄石岩壁(俗称“龙筋”)。使矿层突然中断消失,因此采掘非常困难。
紫砂矿料采出时大多呈坚硬、半坚硬的石块状,因产干矿层石英顶板、底板之间,故有“岩中岩”之称。又因紫砂矿料大多是赋存于甲泥等泥层之间,甚至有小部分矿料是紫砂泥层之间的夹脂(也称绵头)。如天青泥的夹脂梨皮泥,降坡绿泥的夹脂降坡红泥等,故又有“泥中泥”之称。还有一部分是称为“岩中泥”的矿料,是夹存于黄石岩层中间的一层紫砂矿抖,一般质地较软,如一些朱泥、紫泥等均有这种形态产出,只是数量极少。因紫砂矿料是以多种夹层形式存在,采掘时通常可以顺层剥离。紫砂矿科基本可以分类选取,有一部分矿米因上、下不同泥层呈融合共生状,这部分矿料一般作为团泥类单独选取。
由于地质成因的多变,各种紫砂矿料在矿层中的分布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即使是同类矿料,由于出产矿区、矿层的不同,在泥层中的位置也会有所不同。如紫泥在矿层中一般产于乌泥下部,但有时却出产于团泥下部;绿泥一般产于龙骨下部贴层,但有时却产干其他泥层之间。其他种类矿料也有类似状况。所以现在一般按采掘时矿层的深浅状况给矿料进行基本分类。大致分为浅表层矿料,如山体浅层采掘出产的矿料;中层矿料,如一号矿井、二号矿井、三号矿井、台西矿井等浅井采掘出产的矿料,包括后来的台西露天矿也是基于同等开采深度,同属于中层矿料;深层矿料,如四号矿井、五号矿井深井采掘出产的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