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乞巧节的来历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为在这一天,民间要进行乞巧活动,即向织女乞求智巧。

  传说织女聪颖美丽,多才多艺。她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无边的天衣。七月七日织女与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畅,如果在此时向她乞求智巧,她定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们,人们从此就可以除去笨拙,变得心灵手巧。乞巧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要向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所以,七夕之夜,少女们便梳洗打扮,摆设香案,供上瓜果,在月光下祭拜织女,向织女乞巧。传统上,乞巧时有一些流行的俗信活动、验兆。如,各地多是少女们在月下用七根梅花针、七条线比赛,谁穿得快、穿得多,谁即为乞到灵巧和智慧。另外,以蜘蛛结网来作为乞巧的符应,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法。

  人们在乞巧的同时,还要用瓜果祭拜织女。民间传说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主宰瓜果的生长。在七夕的供品当中,除了茶、酒、乞巧果等外,还要供有新鲜的瓜果。《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七月七日,宫女陈瓜果酒馔,列于庭中”的记载。

  在唐朝乞巧之风十分盛行,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乞巧的故事和传说。唐肃宗时,有一叫郑采娘的女子,在七夕夜陈瓜果香案向织女乞巧时,织女问釆娘乞求什么,采娘回答说乞巧。织女便送她一枚寸余长的金针,缀在纸上,并嘱三日不得将此事告人,如此便可得巧,不久还可以变成男子。两天后采娘耐不住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深感不解,执意要看个究竟,结果金针不见了,只有一张有针迹的空纸。后来,采娘死后托生成了一个男孩。这就是流传甚广的“金针度人”的故事,后人用此比喻传授某种秘法绝技。

  宋代以后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在东京出现了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一日起,乞巧市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七夕节前夕,更是“车马相次拥遏,不得复出,至夜方散。”京都王公贵族扎结彩楼于庭院当中,一般百姓也要用竹木或麻杆编成“乞巧棚”。民间的各种乞巧制品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朴素的审美情趣。“仙楼”:剪五彩纸为层楼;“仙桥”:剪纸为桥,上有牛郎,织女及仙人侍从;“花瓜”:在瓜上刻花纹;“种生”:以绿豆、小麦、小豆等在瓷器内用水泡浸,待长出数寸长的绿芽,再用红蓝彩条束起。

  明朝时除了沿袭唐宋的旧俗,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卜巧形式——丢巧针。《帝京景物略》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雾、花朵、鸟兽形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形者,谓乞得巧。”

  清朝在沿袭明朝丢巧针乞巧习俗的基础上,发展成“掷花针”,所投之物为松树的叶子,即松针。

  在民间,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以上所说的月下穿针、蜘蛛卜巧、丢巧针、掷松针外,还有在井边、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哭泣,以麦、豆嫩投放水中等多种乞巧方式。

  在七夕乞巧活动中,妇女们不仅可以向织女乞求技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需要,向织女乞富、乞寿、乞子、乞爱情:经济不富足的乞求财富;身体赢弱的乞求健康长寿;没有/乙子的可以乞求贵子;没有婚嫁的可以乞求长得更漂亮以获纯真爱情。在众多的愿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种,而且要连乞二三年方现心诚。在乞巧之前,要事先祭拜牛郎织女,祭拜之后跪地祈祷,心中默念自己的心愿。乞巧活动结束时,妇女们一般将供奉的瓜果等供品一半投于房上以供天女享用,另一半留给自己,与大家分食。亦有的地方将所用花粉一半投于房顶,一半留作自用,以求长得像织女一样聪颖美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乞巧节的来历  来历  来历词条  乞巧节的来历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普洱茶的景迈茶区介绍

景迈茶区景迈地处云南省澜沧县,拥有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古茶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生态环境一流。据缅寺木塔石碑记载,景迈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栽种,始于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