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称作“女节”或“女儿节”。河南及陕西等地在此日还有迎女避节的习俗。陕西省《蒲城县志》记载:“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当地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婚姻的不幸是天帝不愿孙女与牛郎长期生活造成的。每逢七月七日,人们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而把他们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当地的这个习俗充分体现了为人父母者希望女儿婚姻美满幸福的愿望,同时,也说明牛郎织女的传说不但深入人心,同时还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端午节是屈原节、诗人节、龙子节。在北京地区又称“女儿节”。有一首清代人写的诗中唱道:“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在古代,年轻的妇人是不许抛头露面的,可“女儿节”这一天可以得到较多的自由,出嫁的女儿端午多被接回娘家和父母团聚,与姐妹同游。未出嫁的姑娘也纷纷梳妆打扮,换上花衣,走出深闺绣楼,上午去天坛等地,中午回家来吃粽子、喝蒲酒,下午再到郊外去游玩。彭蕴章《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有这样的描写:摇摇女儿节,女儿归,摇摇球场纷纷插杨柳,摇摇红杏单衫花满头,摇摇谁采艾,装拿衣?摇摇要青去,送青回。摇摇去看击鞫牵裙走,摇摇彩扇香囊不离手。摇摇女儿娇痴知不知。
不过,当时女儿家戴在头上的不是普通的花,而是端午节特有的装饰。大姑娘、小媳妇们在节前就忙着用绸缎做成小老虎、樱桃、桑椹、瓜、豆、葫芦等,以彩线穿成串簪在鬓角上。她们头戴这种小玩艺,是沿袭古代遗风,据说可以避邪驱瘟,所以称之为“长命缕”,也有人叫它“续命缕”。不过这串“长命缕”却不能长戴。戴到正午时就把它扔了,当地叫“扔灾”。《燕都杂咏》中有首诗概括这种风俗:“躤柳过端阳,筵开艾酒香。巧分长命缕,缚得豆儿娘。”“豆儿娘”是一种装满豆子的布娃娃,也是女儿节中姑娘们喜爱的小玩具。